叛亂、自由、革命的火燄
- V for Vendetta / V怪客(四)
作者: totorojack (新‧龍貓森林)
原載: 新‧龍貓森林
日期: 2006/03/23
 

4.自由!萬歲!


    如果說,恐怖份子的V是大壞蛋的話,那麼負責揪出V的芬屈就是大英雄了,壞蛋是否出色,有時得取決於英雄的義舉是否能令人信服,身為正義天平兩端的V和芬屈,必須營造出勢均力敵的氣勢,才不會讓讀者覺得無趣,故事也才能在兩人的激鬥中產生火花。

    也許在電影V怪客裡,觀眾大多會傾倒於V的翩翩風姿與出刀俐落,但是在原著「V代表血海深仇」裡,有為數不少的讀者是崇拜芬屈的,包括我自己XD,芬屈的表現讓「V代表血海深仇」的劇情層次更加地多樣化。這本書除了是本政治驚悚小說之外,因為芬屈的存在,它更可以被稱上是一本懸疑的推理小說,即使把芬屈與助手Dominic / 多明尼克這條追緝V的故事線,從「V代表血海深仇」裡連根拔起而成一段獨立的篇章,不看艾維,不看蘇山與其他角色,它都是十分精采的追兇紀錄。而亞倫摩爾除了把過程描寫的高潮迭起之外,更重要地,在於把芬屈這個角色塑造地非常傳神。

以下將完全揭露電影與漫畫最精華劇情,可能破壞觀影樂趣(根本是破壞殆盡XD),請考慮再三後再行閱讀!




「V代表血海深仇」的封面,當年越看這笑臉越討厭..
就忍不住買回去看看到底裡面多討厭..XD


    對電影觀眾來說,可能會非常難以想像芬屈的魅力,即使電影版的芬屈是由硬底子演員Stephen Rea / 史蒂芬雷飾演,但是因為電影劇本把芬屈的調查與推理橋段剃除得一乾二淨,使得就連身為史蒂芬雷粉絲的我,也很難喜歡上電影裡的芬屈。在電影裡,根本無法體會芬屈是如何一步一步靠著揭開謎題去接近V的,甚至連最後的歷史真相,都是藉著V現身說個明白,這根本是破壞了芬屈這個角色本來可以發揮的空間。觀眾看完電影之後,可能只會覺得史蒂芬雷的芬屈,完全是個溫吞慢郎中,臉上常浮著一張窩囊表情,什麼話都不敢大聲說。劇本這樣改寫,浪費了史蒂芬雷棉裡針的演技力跟芬屈這個令人敬佩的角色。

    該怎麼形容「V代表血海深仇」裡的芬屈呢?簡單分析,就是「華生的外表裡有著福爾摩斯的頭腦」,他的招牌象徵,除了跟福爾摩斯一樣煙斗不離身之外,就是過人的正義感,更難得的是這正義感之中還包含了自我反省與理性判斷,電影裡的芬屈與原著一樣急欲追拿V到案,但是少了原著角色的這些思考,讓史蒂芬雷大部分時候只像隻沉默的獵犬一般。芬屈的正義感與洞察事務的觀察力,在The Voice被綁票之時就清楚地呈現出來(電影裡直接把The Voice給了斷了)。

    原本與Voice一起坐在火車裡的兩名保鑣,被發現死在包廂裡,手指還都被俐落地切斷了,兇手不但在現場留下了Violet Carson / 卡森玫瑰(又是一個V開頭的單字!)與一個V圖案之外,還把The Voice給綁走了。

    芬屈堪驗過現場後,不但迅速地聯想到這起案件,與日前國會大廈爆破案可能有什麼關係,兇手可能想傳達什麼重大的訊息。他更對助手多明尼克憤恨不平地說:「他在不驚動他人的情況下迅速殘忍地殺了他們。不管他們做了什麼壞事,畢竟是兩條人命….但他殘殺他們就像對待牲畜一樣!」


芬屈的憤怒


    而就從這裡開始,芬屈正式對V進行調查,他並不像戴思康之類的趨炎附勢之輩,並不是為了升官發財才如此努力,更不是為了大家天天掛在嘴上的那句「England prevails」(大英萬歲),他只是認為剷除罪惡是他的天職,他只想「Help Britain out of this mess」(讓英國脫離這團混亂),而發揮他獨特的推理能力。

    他也許是整個故事裡最清醒的角色,固執地堅持自己的目標前進,最後終於能與V面對面對決,即使他可以理解V犯案的真實動機,甚至體諒V,但是因著除惡務盡的天性,他仍然將這個重要的罪犯給送上西天。這也是讀者會喜愛他的重要緣故:那種擇善固執打死不退的頑固個性。

        讓我們來看看另外幾個芬屈顯露機鋒的橋段:當V一邊放著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一邊殺害利利曼主教時,是芬屈立刻想到「命運」那一開始的「搭搭搭當」,就是摩斯密碼裡的「5」(V);當V殺害女醫生Dalia /達莉亞後留下了她的日記(這段殺害過程電影反倒原封不動地保留了),芬屈藉著日記瞭解了V的過去,並且迅速地推理出V的兩個動機,而這裡正是電影忽略跳過的部份:

    第一當然是為了拉克希爾裡被人實驗的血海深仇(Vendetta)而報復,這可以解釋他為何把Voice、主教、醫生以及其他眾多相關人員在過去四年間全給殺了,電影也有描述到這個部份,但是事實上日記裡有幾頁很顯然被V撕去了,為什麼?電影裡沒有解釋這個部份,但是原著裡有關於這部份的推理。芬屈推斷也許V的第二動機更加地病態:他留下日記是想讓所有人知道他的過去,與Larkhill / 拉克希爾集中營的歷史。


按照達莉亞的日記所述,V宛如從火燄中重生了


    但是把日記撕去幾頁是為了什麼?他也許不想讓大家知道更多他的細節,他的名字、他的年齡、他是哪種人種?如果他只是想報復拉克希爾的一切,那在已經大功告成的現在,又何必刻意掩蓋這些神秘的過去?因此芬屈大膽地推測,V是在跟他們玩鬥智遊戲,就如同當年自拉克希爾脫逃前,他在自己的牢房裡玩戰爭遊戲作逃獄的砂盤推演一般,只是這次的遊戲將更加致命!

    但是這一切的推理太過順利了,宛如流沙陷阱一般,深深地吸引住芬屈,真相真是如此觸手可及?芬屈提出了警告,這整本日記也許都是V假造的,也許他根本就不曾生活在拉克希爾,這一切都只是煙霧彈與假動作,只是為了導引芬屈往錯誤的方向偵查而做出的騙人把戲!

    這裡的思考過程就像一般常見推理小說的內容一樣精采,讓整個故事的邏輯漏洞一掃而空,在電影裡有許多隱而不言的劇情疏失,在漫畫裡大多有合理的解釋,像是為什麼當V向整個政府公然挑戰之後,傾北歐之火的力量…甚至名偵探芬屈的追查,仍然無法翻出V的老巢在哪(這一點與芬屈被強迫休假有關,稍後會提到)?芬屈在看到神祕人向他們解釋真相時,為何不立即逮捕?不管對方是不是V本人,以他了解的程度也應該帶回局內好好詢問吧(原著裡芬屈與V在生死對決前根本沒照過面)?電影最後當群眾湧向國會大廈時,雖然大統領與柯迪都死了,但難道沒有其他高層幹部指揮嗎?軍隊就這樣地一動也不動(因為漫畫裡根本沒有這個橋段,而且北歐之火的成員當時除了芬屈外也全數喪命)?而少了這些片段,不但給觀眾留下不少迷團,更加無法讓觀眾理解芬屈這個人的內心,觀眾無法因此喜愛並敬佩芬屈這個硬漢角色,十分可惜。

    芬屈在故事中休息了將近半年,除了因為V這時正用拷問與監禁來「訓練」艾維,而無力犯案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他因為毆打新任的The Finger柯迪,而被要求休假。為什麼?這又是另一個令人震驚的答案,因為柯迪當眾挑釁芬屈,說他是為了替達莉亞報仇才如此賣力辦案;是的,芬屈與達莉亞私下有親密關係。


芬屈在遭到柯迪諷刺之後,徹底地崩潰了


    這秘密瞬間讓讀者瞭解到,芬屈並不是只是一個單純的邏輯機器而已。他有感情,他隱藏悲痛作為推進自己的動力,他感到被遺棄了,枕邊的那個人,那個他會為她在清晨四點起來做三明治的女人,永遠地離他遠去了,而她從未告訴他有關拉克希爾的這些事,一個字也沒有。追查V不只是為了正義而已,他也有沉重的血海深仇了,他也與V站在相同的復仇者立場了。當電影裡的史蒂芬雷不像原著裡的芬屈…沒有跟達莉亞有過感情,最終也沒有與V來一場最後決鬥的時候,戲院裡只有我輕聲嘆息,因為跟我坐在一起的觀眾,永遠都不知道芬屈的另外一面真實,以及那硬漢心中種種難解的複雜心思。


失意的芬屈在東海岸休假,只有他與海鷗


    在V透過各種方法破壞北歐之火的組織時,芬屈完全無用武之地,因為沒有足夠的線索去推理V的動機為何,一方面他也擺脫不掉對達莉亞的愧疚,他決心完全投入V的內心世界,模仿他,學習他,用他的思考模式去思考,為了達到這種境界,他前往現在已是禁區的拉克希爾遺址,並且吞下了迷幻藥,他要讓自己的內心世界完全開放,呼吸拉克希爾的空氣,感受拉克希爾殘存的當時氛圍,從中去找尋那細微的蛛絲馬跡線索,更重要的,V在過去也被達莉亞他們用藥物控制,他一定在那迷幻之中體悟了什麼,才讓他有了「第二動機」,才讓他有那麼大的力量去顛覆世界。

    在幻覺中他看到了栩栩如生的達莉亞,也看到了被禁錮的人們,看到他們因為禁錮而背棄信仰、逐漸瘋狂的心。但是他還是無法體會V的內心,是誰監禁了他?誰能夠釋放他?誰能夠讓他完全地操控自己的力量?誰能夠限制他自由自在的意志………….除了他自己以外?


芬屈藉由藥物開啟了自己的心靈,從心之監牢中解脫


    瞬間幻覺迅速退去,他感到無比的輕鬆與釋放,太陽的曙光在他的眼前綻放,身上再沒有任何的束縛,源源不絕的活力從他的身體裡湧出….這就是自由!


Totally FREEEEEEE!


    很難不聯想到亞倫摩爾是不是在磕藥之下寫出了這麼精采的解放過程,我們暫時不提藥物的敏感問題,亞倫摩爾的確直指了法西斯政權為什麼可以如此輕易地掌控人民的原因,不是靠著冷冰冰的槍桿子,也不是張牙舞爪的恐嚇,那是因為人民自己放棄了自己做主的權利,怠惰了自我思考的能力,而把自己深埋在人類根本的劣根性裡,摀上耳朵,閉上眼睛,這樣就什麼痛苦也看不到,什麼悲傷也聽不到,而只有當人民如此安逸地逃避一切,邪惡的老大哥才有掌握一切的機會,「就讓我當你們的口與耳吧!」(在此又可以看到亞倫摩爾設計北歐之火組織分工的創意!)就這樣我們喪失了一切發聲的機會,只能眼睜睜地被禁錮,一如當年拉克希爾的悲劇一般。

    這一段與之前V佔領電視台後所宣示人民的內容剛好前後呼應,再次證明了英國著名哲學家Edmund Burke的名言:「All that is necessary for the triumph of evil is that good men do nothing」(邪惡獲勝,皆因好人袖手旁觀)

    而V覺醒了,從那受虐無明的沉默中覺醒了,他不是因此有了什麼超能力,也不是因此而刀槍不入,而是他覺醒了自由意志的必要性。從北歐之火手中奪回了五感的他,看著數不盡的人民,仍然在那無間地獄裡安靜地承受迫害,他憤怒了,為千千萬萬的百姓憤怒了,這是恨,這是不公,這是血海深仇!

    就像他最後被芬屈開槍打中時所說的名言:

"Did you think to KILL me?
There’s no flesh or blood within this cloak to kill.
There’s only an IDEA.

Ideas are BULLET-PROOF.
Farewell….."

「你認為你殺得了我?
在這斗篷之下不是你殺得了的血肉之軀…
在這斗篷之下只有一個理念。

而理念是刀槍不入的。
再見了…」



名場面!


    也許V真的獲得了什麼超能力,讓他在之前的故事裡可以飛簷走壁來去無影,但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V不再逃避了,貪生怕死只是讓自己更深入地獄的底層,那自由的理念才是人民真正的庇護,真正的道路。

    在「V代表血海深仇」裡的最後十話中,所有的旁支故事線完全契合地結合在一起:

    蘿絲阿蒙從墮落中站起來,舉槍殺了大統領蘇山;

    V向艾維揭曉他的最後王牌…原來他從一開始就駭入了北歐之火的超級電腦「命運」,並在最後透過「命運」鼓動人民發動暴動;

    機關算盡的海倫海爾,發現身為The Eye的丈夫與她僱來的流氓頭子相殺死在一起,間接摧毀了北歐之火組織的最後一線生機;

    艾維在V死後體會到了V的終極目標,他要把這個看似完美但虛假的世界給還原到混沌的狀態,於是代替V向暴民講演,讓他們選擇…是要繼續活在渾然不知被奴役的世界,還是選擇全新未知一切從頭的世界(藍藥丸?紅藥丸?XD),而暴民最終攻入了北歐之火的總部…

    芬屈冷眼看著混亂的世界,轉身甩開了瀕臨瘋狂的海倫海爾,看著眼前延伸至地平線的道路,通往未知的方向,他點起一根菸,慢慢踰步前行….

    這一切的一切就像V精心設計的骨牌陣一般,一個接著一個推倒,舊社會也像這骨牌一般逐漸崩塌,混沌的開端起先細微…而後壯大,最後漫天蓋地般迎面而來。


名場面!


    在這故事裡出現的種種人物,甚至包括V,都是骨牌陣裡的一員,V只是最早傾倒的那一塊骨牌,他帶動了整個大局面的變化,但是如果只有他,沒有其他人的投入,故事也許不會進行地如此順利。如果蘿絲不因她對死去德瑞克的愛而重生,那蘇山現在還活著,也許V的計畫就會被阻止;如果艾維在獄中沒有獲得覺悟,那麼當V死後計劃將無以為繼;如果海倫沒有為了私慾籌劃這些陰謀,那北歐之火的Finger柯迪還活著,暴民遲早會被鎮壓;最後,最關鍵的,如果人民選擇繼續盲目生活,那新世紀的英國也根本不會來到。

    所以該如何批判V的行為?便變得很顯而易見了,V代表的是那革命的第一槍,那起義的第一聲號角,而革命必須需要義士的血加以灌溉,所以V犧牲了,V的以暴制暴手法到底合不合理?這只是為了引發革命而必備的激烈抗爭罷了,在暴力背後是有著更偉大的目標的,這目標是經過理性思考之後才產生的,那是不帶私慾的光明未來。想想當年法國大革命站在最前線的農民,想想當年站在革命軍最前線的孫文,他們的心中難道沒有對於新世界的夢想嗎?我們可以單單只用「暴民」來簡單化他們的行為與背後的動機嗎?生存在他們當時渴望、而為此犧牲的民主社會裡,我們實不該如此輕易地批判這些義士的行為,如此草率批判V的所作所為。

    
描述法國大革命的名畫,身著軍戎的國父孫中山


    為了V說過的,讓他有個「維京式的葬禮」,艾維把他的棺木放上載滿炸藥的地鐵,順利地炸毀了整個北歐之火的總部,從此之後英國的命運未卜,一切都要靠人民自行決定他們的未來。艾維輕輕地說著,她不會帶領人民去重建家園,那只是第二個法西斯的開始,但她會從旁協助他們完成新世界,這個嶄新的世界再也不需要暗殺者了,但是V仍然會存在下去,她看著剛從暴民堆中救出的多明尼克,臉上戴著蓋福克斯面具的她對醒來的他說:我們現在在一個叫做影畫廊的地方,這裡,是我的家。

    這個故事完結了,揭曉了許多的謎,愛,與最重要的,自由真諦。但是在這些故事背後,V的存在卻還是充滿了無數的無解疑問,我們對他的真面目,仍然如芬屈一般停留在故事的起點,他到底是誰?在電影裡強塞了一個身份給他,他是William Rookwood。但這是一個很差勁的答案,雖然電影最後試圖擴大V本人的象徵性,「V就是我們每個人」,畫面營造的效果很成功,但是敏感的觀眾仍然無法滿足:當V死去後,長久以來極欲了解V真面目的艾維為何不掀去他的面具?他到底是不是艾維的父親?甚至,在不清楚V到底是男是女的情況下,她或許就是艾維在獄中讀到的手記作者Valerie / 薇樂妮?


達莉亞在死前看過V的真面目,
她只說了一句:「It's Beautiful」…


    這都是因為電影又刪去了原著裡精彩的一段,艾維面對V的屍體,掙扎於要不要揭開面具的一段天人交戰。

    她想不想看看V的真面目?這無庸置疑,但是當她幻想摘下面具時,看到的是一張她陌生的臉,不,這是她無法接受的,V創下了這麼多轟轟烈烈的大事,艾維如何能接受他只是一個無名小卒?即使V真是她的父親,但那又如何?如果她真的摘下面具,看到的臉將一輩子烙印在她的腦海裡,而誰都無法與V的成就相符,畢竟V的形象是如此的巨大,如此地不可超越,而這現實與意象上的差距,不是一句「V是她的父親」就可以一筆勾銷的。最終,她再次調整內心的平衡,試著讓幻想的力量去摘下V的面具,她看到的是,她自己。

    艾維徹底地瞭解了,她慢慢地走向V的化妝室,看著鏡中的自己…..嘴角開始上揚….一如蓋福克斯面具上的笑容一般。


漫畫史上最令人難忘的覺醒之一:
從一個徬徨無助的少女到一個抗暴的英雄


    這真是對V真相的最佳註解,不是向觀眾說聲「V就是William Rookwood」這樣膚淺的答案可以相比的,V當然是個人,他當然曾經有名有姓,但是他為什麼戴上面具?是毀容了嗎?是害怕面對人群嗎?都不是,在他覺醒的那一天起,過去的那個五號房囚犯就死了,一個自稱V的人誕生了,他是四百年前的蓋福克斯,他是你是我是男女老少,更重要的,V是理念,是革命的工具,是過去的血海深仇,更是無堅不摧的自由意志。

    在一萬八千字又臭又長的漫長介紹後,我們終於走完了原著的重大章節。但是請相信我,「V代表血海深仇」裡的菁華樂趣各位還未曾真正嚐過,別忘了亞倫摩爾在字裡行間加入的各式典故隱喻(典故包含從維多利亞時代的歷史到美國近代社會的重大事件,還包括書中的玫瑰隱喻等等),更有書本編排上的巧思(全書十本的封底可以串連成一幅連環圖,每一本的開始與結束幾頁全是宛如動畫一般的黑白連續圖,在書中「This Vicious Cabaret」這一話甚至是一首作者自己寫的歌!連樂譜都畫上去了!),以及真正迷人的故事細節(蘿絲阿蒙與海倫海爾的故事我們可是很粗略地跳過了),就算窮極無聊,去查詢裡面所有出現的V開頭單字(包括拉丁文等外語),也是樂趣十足。


竟然在故事裡放了一首曲子,我真想聽聽看呢!


    「V代表血海深仇」無疑地又是一本可做為終身書的亞倫摩爾傑作,雖然書裡的世界是假想的1997年,但是隨著未來一步步變成過去,我不禁害怕地發現,這政治寓言似乎正慢慢地成真。儘管經過這些電影與原著的比對,我們可以發現電影架構完全不同於原來的設定,但是至少電影保留了原著的部份精神,而且前後故事連貫(儘管難免有些思慮不周),主旨明確,觀眾仍然可以感受到革命的炙人烈火在銀幕上燃燒,更何況用1812序曲來襯托國會大廈的大爆炸,實在是再創意不過的構想(美國獨立後第一次侵略英國的戰爭正是開始於1812年),劇情裡直接點名政府犯下了傷害人民的罪行,更是對現實的一種暗諷。

    儘管華氏兄弟的廢話讓V變成了一個可笑的長舌公,儘管他們的子彈時間讓最後的V變成如NEO一般的超人戰士,儘管他們對於電影敘事的節奏掌握仍然糟得可以……


我喜歡電影的這張劇照


    但是我仍然佩服華考斯基兄弟的勇氣,能在這個國際情勢表面和平暗地詭譎的時候,選擇把這部諷刺時事的經典搬上銀幕,想想911事件與英國的地鐵爆炸案,罹難的平民絕對值得哀悼,主謀犯下的暴行絕對值得譴責,但是在一片撻伐聲與保守右翼勢力大肆趁機興起的同時,我們是不是能靜下心來,張開眼睛,打開耳朵,去想想這些行為背後所抗爭的目的是什麼?然後用我們最珍貴的自由意志,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並且起身做出自己一生不會後悔的選擇。

    附註一提,國內片商竟然也在319前夕上映這部電影,不知道國內觀眾有什麼聯想XD?不管是巧合還是安排,我都感謝他們讓台灣人在這個時候看到這部電影。


Taiwan Prevails!!



系列文章:
    1.革命的火燄在華麗的架構裡燃燒
    2.叛亂的動亂份子?革命的愛國英雄?
    3.V怪客面具下的真實臉孔
    4.自由!萬歲!
    5.V, V, V, V, V…全都成為V(完)
 



回《Vertigo漫畫》(Verti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