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文學(Fantasy Literature)簡介
作者:朱學恒

 
  將古代的傳說加以誇大,修飾成符合聽眾的期待是每個說書者的任務。也因此,原先平淡無奇的歷史,到了他們口中就變成了精彩無比的英雄事蹟。無論是眾英雄在海上冒險的「荷馬」的史詩「奧德賽」(Odyssey),或者是單槍匹馬的英雄「畢歐渥夫」(Beowolf) ,甚至是「亞瑟王」得到神劍 (Excaliber) 、圓桌武士尋找聖杯 ,都是奇幻文學的著名產物。

  由於奇幻文學的作品幾乎多到無法計數,實在很難以一個精確的定義來區分它和其他種類文學之間的分別。甚至許多在台灣被稱作魔幻寫實風格的作品也都可以列入奇幻文學的類別中。因此,筆者將這篇文章的範圍限制在所謂的「主流奇幻」(High Fantasy)中。這類的作品多半發生在另一個架空世界中(或者是經過巧妙改變的一個現實世界),許多超自然的事情(我們這個世界中違背物理定律、常識的事件),依據該世界的規範是可能發生的,甚至是被視作理所當然的。這樣的定義看來模糊,卻已經是最能掌握精髓的說法了。另一種比較打混的說法是:「當你看到的時候,就能夠認出來。」至於奇幻和科幻(Science Fiction) 之間的混淆和差異,以及所引起的眾多論戰,就不是本篇文章所要討論的範圍了。

  對於習慣接受各種最前衛聲光刺激的電腦、電視遊樂器的玩家來說,可能很難理解這類以傳統形式呈現的娛樂到底有什麼有趣的地方。但實以小說方式呈現的奇幻故事往往擁有更豐富、更深厚的背景設定和想像的空間。在其他媒體上觀看、或是扮演肌肉虯張的勇士砍殺怪物的時候,很難有機會去了解他當時心裡在想什麼,或是他的戰鬥技巧師承何處、手中的神劍來自何方?奇幻小說則能夠填補了對劇情要求比較嚴格讀者的需求,同時也可以擔任許多相關知識的寶貴來源。

  奇幻文學由來已久,在進入二十世紀之後,是由於兩名作者的崛起,才讓諸多的作者和讀者加入了奇幻文學的行列。其一是「羅柏特.霍華」(Robert E Howard 1906-1936) ,他在1932年於「奇詭故事」(Weird Tal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劍上的鳳凰」(Phoenix on the Sword)的短篇;這個故事就是讀者所熟悉的「蠻王科南」 (Conan) 系列。它在1981年時改編成電影「毀天滅地」,由當時還沒走紅的「阿諾.史瓦辛格」主演。在接下來的四年中,他又繼續發表了十七篇以上的「蠻王科南」系列的故事。由於他寫作的速度快,文章本身雖然不複雜,但其快節奏和刺激的情節,很符合當時讀者的口味,頓時成為出版界的新星。

  在他最出名的「蠻王科南」故事中,主角是一名力大無窮的鄉下壯漢(據說「霍華」是從他所認識的私酒販賣者和靠獎金過活的拳擊手身上來獲得靈感)。在西元前一萬年左右,他從「西美力亞」(Cimmeria可能是當今的愛爾蘭)來到了一個名叫「西柏理安」(Hyperion,據推測可能是在亞特蘭提斯大陸陸沈之後的地中海沿岸一帶)的大陸上。他的精力充沛,但是腦袋裡沒有多少東西,不論面對什麼樣的危險都是利用拳頭或是刀劍來回應。雖然他看起來幾乎是永遠不會被打敗的英雄,但是他卻不是不死身,也沒有任何超自然的能力。不過,他的敵人往往都是擁有各種各樣超自然力量的邪惡巫師或是妖物。他雖然曾經擔任過某個王國的國王,但是這個地位多半也是靠蠻力贏來的。因為他的個性天生就是註定要冒險,要打破成規的,並不具有任何王者的風範;說他是個天生的冒險家還比較正確。他的身旁也常常圍繞著許多的同伴,跟他處在微妙的亦敵亦友的狀態下。許多人認為,「霍華」的小說成功的將北歐神話中勇士們的宿命觀和動作的場景結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特殊的氣氛。

  假設他沒有在1936年因為母親的去世而跟著自殺,可能會創下不少的記錄。不過,他的影響並沒有因為生命的終止而消失,在1956年,為了紀念他而成立了一個名為「西柏理安聯盟」(Hyperion League)的團體,並且發行一本名為「阿姆拉」(Amra)的同人誌(Fanzine,同人誌是個比較接近的翻法) ,許多日後大受歡迎的作家,像是「福力茲.賴柏」(Fritz Leiber),「羅柏特.喬丹」(Robert Jordan) 都是這個聯盟的成員。這些作家也都坦承受到他非常大的影響。他們並且一致推崇「羅柏特.E.霍華」為奇幻文學中「劍與魔法」派別(Sword and Magic) 的創始者。他許多未完成的手稿也由這些作家加以改寫出版,甚至還有不少以科南為主角,由其他作家撰寫的小說。即使他已經去世,他的作品卻仍然生生不息的在繁衍著。

  不過,較為一般人所熟知,近代奇幻文學的宗師,恐怕還是非「托爾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也就是J.R.R. Tolkien 1892-1973) 莫屬。他出生在南非,1895年移居英國。他是一名語言學家,專長則是研究古代的英文。他在1945年到1956年退休之前,曾經在牛津大學擔任英國文學的教授,在該校認識了C.S. Lewis(一位同樣在奇幻文學領域中頗具知名度的作者。) ,並且組成了一個名為 Inkling的同好會,幾位教授會在聚會中朗讀許多其他的文學作品;這種類似說書的娛樂也是他們的共同興趣。

  震鑠古今的巨著「魔戒之王」(The Lord of the Rings) 則是在他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退休之後開始創造的。當時他先撰寫了「精靈之鑽」(The Silmarillion),用意則是要為英國這個缺乏創世傳說(中國的盤古開天就是一種創世傳說)的文明塑造出一個傳說來。

  當他在1937年出版膾炙人口的「小矮人歷險記」(The Hobbit,沿用聯經出版社譯名。Hobbit這個種族為「托爾金」所獨創,是身材矮小,天性樂觀的種族。日後的許多小說和創作,都將這個種族與自古流傳的精靈和矮人並列,可見其創造傳說的地位。某些作品中,則會將這個種族改為「半身人」(Halfing) ,以避免被人指責為抄襲。這本小說預計的讀者對象是小孩子,聯經出版社將它翻譯成中文,據說翻的頗為童趣。)他只是想要利用「精靈之鑽」的設定來撰寫一篇兒童讀物。但是隨著故事的撰寫,他體會到一個傳說必須靠著故事或是小說的形體才能夠深入人心,就如同千百年來說書者在文化傳承上所扮演的角色一樣。因此,他才在1954年推出了有史以來影響力最大的奇幻文學作品「魔戒之王」。

  「魔戒之王」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所處的架空世界(Secondary World),這個純粹虛構的世界之所以能夠說服讀者有三個原因:第一、由於「托爾金」在其中所投入的龐大心力,這個世界擁有詳盡的史料和設定,讓讀者幾乎可以感覺到這個世界的脈動。第二、它擁有審慎的考據和知識做背景,由於「托爾金」本身對於歐洲中古時代的豐富知識,讓這個架空的世界擁有貨真價實的歷史作為背景。幾乎可以用「比真實還要真實」來形容。第三、這是個在他筆下不斷蛻變的世界,因此它還擁有了奇幻文學所擁有的彈性和想像空間。

  在「托爾金」之前,奇幻文學的作家們都不敢大膽的創作出一個架空世界,並且將故事安排在其中-因為他們深恐讀者會因為無法認同,進而無法閱讀這類的作品。所以多半都在最後將之前所敘述的情節歸類為南柯一夢或者是古代的某種失落的傳說。在「托肯恩」的作品成功之後,他為後世的作家打開了一條蹊徑:架空世界是可行的,而且是能夠吸引讀者的。「托爾金」在小說中還大膽的採用了許多自創的語句和文法(包括了精靈的語言,這是擁有真正文法和文字的獨創語言),更為成功的讓讀者彷彿瞥見了故事背後所隱藏的龐大歷史背景。「托爾金」本身對於語言的熱愛也讓「魔戒之王」擁有了一個獨特的特質-它的每個字句和詩歌都適合唸出來(「魔戒之王」剛開始時就是在牛津大學教授的同好會中以朗誦的方式發表的,會擁有這種特質自然不足為奇),讓讀者更擁有了一種說書人娓娓道來的奇妙感覺。

  底下就是「魔戒之王」這部作品中簡短的歷史:



  神上之神(Prime Being) 懷胎生出了這個世界的神。後者以歌詠的方式將「愛達」(Arda)創造出來。「愛達」是個平坦的世界,只有一個巨大的陸塊,被包圍在一團強光和乙太(Ether)之中。

  創造這個世界的神被稱為「瓦拉」(Valar) ,每個人都擁有一個人世間的使徒,巫師「甘道夫」(Gandalf) 就是其中一個。這些神繼續他們打造世界的任務,但是其中一名「瓦拉」-「馬寇」(Melkor) 起了異心(黑暗魔君索倫(Sauron)就是它的使徒)。雖然最後「馬寇」被擊敗了,但是「愛達」卻因此而不再完整,壓力慢慢的開始累積。

  第三個時代被命名為「燈塔紀」(Age of Lamp) ,兩座通天的魔燈照亮這整座大陸,這裡幾乎是個完美的樂園。但是「馬寇」又再度復甦,摧毀了兩座魔燈,並且搞得天崩地裂,整個大陸的地形因此產生嚴重的變化。他還說服了「瓦拉」神們離開「愛達」的中心,定居在他們自己的不死之地上。

  「神木紀」(Age of Trees ,以諸神在不死之地所建造的兩株帶來智慧和光明的神木為名)的前一萬年,「愛達」都在「馬寇」的黑暗統治之下。此時矮人(Dwarf)這個種族出現了。

  「神木紀」的後半階段又被稱作「星辰紀」,諸神將星辰送入了「愛達」,並且創造了精靈。「馬寇」雖然被打倒,但是又再度出現。他不但摧毀了兩株神木,更偷走了精靈族的美鑽-精靈之鑽(Simarillion )。「精靈之鑽」這本書就是描述下一個紀元中這些寶石的下場。可怖的黑暗再度降臨。

  「太陽紀」(Age of Sun,距離「魔戒之王」的故事約七千年),諸神此時創造了日月,人類誕生。而和人類及矮人似乎都有血統上關連的Hobbit族也跟著出現了。諸神和「馬寇」之間的最後決戰導致了肥沃的 Beleriand大陸粉碎,沈入海中。「馬寇」被永遠趕離「愛達」。

  在「太陽紀」的第二階段中,一群長生不老的人類建立了龐大的帝國,繁榮昌盛了將近一千年。但是「馬寇」的使徒「索倫」也趁機建立了自己的黑暗領域,並且拐騙精靈工匠替他打造了許多魔戒。他將九個「凡人之戒」(Ring of Motal Men) 交給九個腐化的君主,讓他們變成「戒靈」(Nargul)供其使喚。他並且佩戴上精靈工匠最偉大的工藝品-「至尊魔戒」(One Ring),靠著它的力量號令邪惡的生物。「索倫」也煽動這些長生不老的人類和諸神大戰,最後導致帝國毀滅,「索倫」慘敗,卻僥倖活了下來。「至尊魔戒」失落在戰亂中。「愛達」也因這場大戰而縮小,變成一個孤立的球體。

  「太陽紀」的第三個階段就是「魔戒之王」的故事了。「魔戒之王」故事一開始,巫師「甘道夫」對主角揭露了必須前往「索倫」的根據地才能夠摧毀「至尊魔戒」的祕密;因此,一群各具能力的人為了幫助主角而踏上了旅途。以此構成了「魔戒之王」三部曲(The Lord Of theRings :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 The Two Towers , The Returnof The King) 的完整故事。「托爾金」窮極一生的精力,都在努力的使這個虛構的世界變得更為真實;即使當他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克理斯多福」(Christopher Tolkien)至今仍然繼續的整理父親手稿,其中包括了Middle Earth整個世界的歷史、文化、語言、歌謠,將之一一編篡出版。

  這部空前絕後的作品導致許多作者投入了奇幻文學的寫作行列當中,幾乎每個人都以這部作品為目標而努力,對他們來說:僅次於「托爾金」的評價是他們夢寐以求的評語;更多年紀迥異的讀者則因這套作品的出現,而開始了閱讀奇幻文學的興趣,在這樣的良性互動之下,近代奇幻文學的時代由此開展。

  而就在幾年前,「魔戒之王」在英國的連鎖書店業巨人Waterstone的讀者票選中,榮獲「最能代表二十世紀的一百本書」之第一名。因此,台灣的兩家出版社同時出版了版本不同的「魔戒之王」。(分別是以出版武俠小說著稱的萬象和聯合報系的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但也因為這項作品的地位實在太過崇高,也因此翻譯變成了一項吃力的工作。(萬象版的書名為「魔戒之主」,拆成將近十本的口袋書販賣。聯經版的書名為「魔戒」,拆成六本大部頭的書販賣)萬象這次的翻譯風格走的是武俠小說的路線,封面繪畫也是日式風格的走向。在許多用詞遣字的上面由於太過本土化,讓人有格格不入的感覺。而這套作品對於初次接觸的讀者來說是有許多地方需要註釋或是解釋的,譬如說 Elf這個名詞翻譯成與通例不合的《小精靈》,也沒有特別加以說明,讓讀者頗有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感覺。這套作品如果能夠在翻譯上和註釋上能夠更加周到,可能給讀者的感覺會好一點。而聯經版的問題則是出在以三組人馬來進行翻譯,雖然有統一的審定人,但是在前後的譯名統一上依舊有不少的問題。至於小說中十分重要的詩歌部份,一般讀者則是認為萬象版的比較傳神。



  接下來,筆者將就手邊的資料,為各位簡介近二十年來在奇幻文學界比較活躍的幾位作者和他們的作品,由於篇幅所限,將只列出幾位分別撰寫不同類型小說的作者,難免有遺珠之憾,請讀者見諒。



泰瑞.布魯克斯 (Terry Brooks)

  這是一九四四年出生,身兼律師和作者兩職的「泰倫斯.迪恩.布魯克斯」(Terence Dean Brooks) 所用的筆名。他深受「托爾金」的影響,也從不否認一九七七年推出的「沙拉娜之劍」(Sword of Shannara)是刻意模仿「魔戒之王」的作品。正好「巴倫泰」(Ballantine Books,是藍燈書屋(Random House)的分支出版社)出版社的主編「李斯特」(Lester Del Rey) 正在尋找能夠繼承「托爾金」風格的作者,於是兩人一拍即合,開始了第一次的合作。「沙拉娜之劍」的成績傲人,它讓「布魯克斯」成為近代第一個作品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奇幻文學作者,同時也替二十世紀的最後二十年打開了奇幻文學興盛的大門。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沙拉娜」(Shanara) 系列,這一系列的作品雖然一開始是以劍與魔法來包裝的,但漸漸的,讀者會驚訝的發現,原來這個世界就是經過一場科技大災難之後的地球,在經過了各種蹂躪之後,諸如精靈、矮人、龍等等變種或是傳說中的生物,開始出現在地球上,進而改變了整個地球的面貌和歷史。「沙拉娜之劍」的故事一開始也是以一個類似「魔戒之王」中「甘道夫」的神祕巫師之出現來揭開序幕。故事主角被告知自己是「沙拉娜」王室最後的血脈,因此必須前往找尋只有擁有「沙拉娜」血統的人才能使用的一柄神劍。如同「魔戒之王」一樣,具有不同能力的眾人聚集在一起,希望護送主角取得這柄神劍。緊接著下來的兩本續集目標多半類似(The Elf Stone of Shanara、The Wishsong of Shanara),只不過主角換成這個家族中不同的人物。在接下來的四本「沙拉娜遺產」(The Herotage of Shanara)系列中(The Scionsof Shanara、The Druid of Shanara、The Elf Queen of Shanara、The Talisman of Shanara),則是再度以「沙拉娜」家族的後代為主軸,敘述在前作的三百年後,眾人尋找在這個世界中漸漸消失的魔法。另外,一九九六年的時候他又推出了一本前傳(The First King of Shanara),為這七本書之前的歷史做一個完整的闡述。

  「布魯克斯」雖然引領了八零年代的奇幻文學潮流,但是他的小說節奏十分緩慢,對於習慣於快節奏聲光刺激的Y、Ζ世代的人們來講,似乎有點不合時宜。他還有另外的作品是「藍道佛王國」(Kingdom of Landover) 系列,敘述的是一個現實世界的古板律師買下魔法王國王座的故事,這似乎就是「布魯克斯」的自況,讀來頗為有趣。Legend曾經推出改編成冒險遊戲的「沙拉娜之劍」(Sword of Shannara) 。其時間則是設定於該系列的第一本和第二本著作之間。雖然泰瑞.布魯克斯每事必提的繁瑣風格和安排高潮的手法並不為筆者所喜,但出版的Legend公司竟然能憑藉其改編多本原著小說的高超手腕,將「沙拉娜之劍」重新包裝成節奏明快,討喜的冒險遊戲,可見該公司經驗之豐富。不過這也顯示出了稍具文學、娛樂價值的小說在改編遊戲方已經面臨了羅掘俱窮的窘境。

  當「沙拉娜之劍」在國外推出時,Legend的另一個主打產品「絕地任務」(Mission Critical)也同時推出,兩者剛好是冒險遊戲美術(真人和繪畫)的兩種不同呈現方式。很明顯的,該公司還是比較擅長精細的美工繪圖方式,本遊戲中的佈景、人物的繪畫表現極佳,跟以往的「死亡之門」(Death Gate)、「衝出天外天」(Heechee Saga)系列相比毫不遜色,可以讓人清楚感受到置身於「沙拉娜之劍」的世界中。城堡中嚴謹的佈置,曠野中美麗的景色,一再地展現高水準的美術技巧,讓進行遊戲的玩者無時無刻不處於精心繪製的佈景當中。作戰時怪物的表現和立體動畫也並沒有因為平面美術的出色而疏忽,作戰時和動畫中採用的變形特效,在筆者的電腦上看起來也是十分流暢,並不會讓人感覺太過花俏。

  這次遊戲中的音樂卻與以往大不相同,退居配角的地位。但配音的表現卻彌補了音樂上的弱點。神祕的亞拉農(Allanon) 雄渾的嗓音、女主角清脆的音調,都是和角色個性相符的聲音演出。尤其在對話的時候能夠讓玩者感覺到這些角色彷彿出現在面前一般。最近有不少遊戲一昧地用語音來填充光碟空間,卻不去注意這些語音的表現到底對遊戲本身有無注意。相比之下,「沙拉娜之劍」對於語音的重視反倒變得讓人感動。

  Legend公司經過長時間的研發,從原始的純文句輸入系統到半自動的文法辨識器,一直到現在的這一套操作系統,中間的改良大概只有老一輩的玩者可以體會。現在的這套操作系統在游標選取每一個物體之後,會展現出所有可能的動詞選向,讓玩者不必再費心尋找適當的動詞類型,也間接地讓「盲目嘗試」的做法慢慢變成冒險遊戲的技巧之一。因為既然能夠顯示出所有兩個物品間的可能動詞,那麼只需要將攜帶的所有物品和螢幕上的可疑物品嘗試所有可能的組合之後,真正的解答就呼之欲出了。雖然有些人批評這樣的做法降低了冒險遊戲的難度,但筆者卻認為它也同時大幅提高了親和力。畢竟解謎的過程是玩者推測設計者心思的一種很微妙的互動,要求設計者的每一個謎題都能夠為玩者所接受是個太過煩瑣的要求,不如預留這樣的一個空間,讓解謎雖是一個比較辛苦的勞務,但是至少可以解的出來。而不是讓玩者苦候攻略方能夠解開謎題。筆者認為這一套系統已經接近完美,幾乎可以算是冒險遊戲中的「夢幻設計」,介於高難度的文字輸入和低自由度的單一動詞(像「幽魂」(Phantasmagoria)中的指標指上物體只有一個指令的設計),剛好讓玩者可以輕鬆地進行遊戲。

  劇情則是筆者給予「沙拉娜之劍」最高評價的部份。它的劇情設計一氣呵成,從設法找尋傳說中的「沙拉娜之劍」,到發現該劍被摧毀,必須要找齊四方大陸上的魔法象徵來重鑄,以及最後在魔王「布羅那」(Brona) 根據地的冒險,整個劇情流程的高潮安排十分恰當,有許多讓人讚嘆的設計更勢必需要看過原著之後才能體會。(筆者所購買的國外版本裡面附有第一冊的小說,如此大幅提高了玩者對於遊戲的了解)在冒險旅程的安排上,設計者巧妙地讓主角經過了小說中所有著名的地點,從精靈族的聚居地、矮人族的城堡「庫海文」(Culhaven)、易守難攻的「卡拉洪」(Calahorn)、陰影之谷等等。這讓看過小說的玩者可以輕易的將這些地方與小說中的敘述做一個比較。

  小說中的重要人物自然也沒有缺席,讓慕小說之名或是剛剛看完附贈小說的玩者都能夠有一種遇到熟悉人物的親切感。遊戲中的許多物件和場景也都很用心地在引導玩者回想第一冊小說中發生的故事,也就是過去「沙拉娜之劍」世界的歷史。這種憑弔當年古戰場的感覺,或是那種和熟悉已久的老朋友碰面的情緒,也才是改編小說的遊戲最吸引人的地方。而在謎題的部份,設計者頗費苦心的從小說中找出對應的事物而設計出了四方大陸上的魔法代表(這些在小說中並沒有提及是重鑄「沙拉娜之劍」的配備,也就是說,這些乃是純粹設計小組創意的結晶),而像重新找回精靈石的謎題設計並不刁難,卻又能夠適切的結合主題,算是十分高水準的設計。遊戲中面對魔王之前許多戰友犧牲的情節,也將原著小說中重要主角從來不死的誇張神話打破;必須親手殺死自己愛人的場景更是撼動人心。遊戲對於人物的描寫和故事節奏的掌握,更是超過了原著的表現。

  「沙拉娜之劍」是個極佳的冒險遊戲,對於經驗老到的玩者來說,遊戲過程的主要樂趣在於享受一篇設定於小說中熟悉世界的多媒體傳記,流暢的故事可以讓玩者拍手叫好。而新玩者享受的則是解開裡面精心設計,卻又不會刁難的謎題之成就感。現今能夠同時提供兩種層面玩者享受的遊戲已經不多了,「沙拉娜之劍」卻是難得的一個。(註:台灣的智冠科技有將此遊戲翻譯成繁體中文版)



羅柏特.喬丹 (Robert Jordan)

  這是美國作家詹姆士.奧力佛.瑞格尼二世(James Oliver Rigney Jr.) 所使用的筆名。他擁有物理學士的學位(他曾經表示過,在學習量子物理的過程中,很容易就會有類似閱讀奇幻文學的共鳴),並且曾經因為在越南戰鬥而獲得勳章。他曾經以其他的筆名撰寫過舞蹈的評介,同時也負責改寫了一部份的「蠻王科南」系列的小說。

  他著名的作品是「時光之輪」(The Wheel Of Time) 系列,作品中擁有十分強烈的史學家風格,頗有野心要建構出一個類似「托爾金」模式-擁有完整史觀的架空世界。作品中的歷史觀可以由下面這段話看出來:「隨著時光之輪的轉動,歲月來去如風,留下了日後變的回憶。傳說變成神話,當其所誕生的紀元再度循環降臨時,連神話都已被人們所遺忘。在第三紀時,先知的紀元中,世界和時間處在微妙的平衡狀態中。過往、現世、來世,都有可能會落入陰影的魔掌中。」

  在故事開始的無數個紀元之前,人類犧牲慘重的封印了黑暗勢力的魔神,人類唯一得以依憑的就是「至上之力」(One Power) 。但是在戰鬥的過程中,魔神用魔力污染了至上之力的男性使用者,導致他們紛紛陷入瘋狂,開始大肆破壞這個世界。只剩下被稱為Aes Sedai 的女性使用者神智清醒的制服了這些男性;但是代價更為慘重,遠古輝煌的文明都毀於一旦,寶貴的知識散逸失落。只剩下人們對於被稱為「龍」的這些男性的恐懼,和對於Aes Sedai 的唾棄。自此之後, Aes Sedai扮演了文明守護者的角色,暗中操縱歷史達三千年只久。而另外一群信奉「所有魔法皆為邪惡」信條的宗教騎士團「光之子」(The Children of Light) ,則是以獵殺這些女性為主要的目標。故事中有許多的種族、人民都是仿效人類過去的歷史,讓內行人看了會心一笑。

  「時光之輪」的故事是以在經過無數年之後,黑暗魔神準備再度復活。但是「龍」又開始再度投胎轉世,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準備迎接最後的大決戰。故事情節雖然跳不出傳統奇幻文學的格局,但「喬丹」敘事的掌握力和魅力無人能敵。雖然他的每本小說都將近千頁,讀者卻絲毫不覺得太過冗長。因為「喬丹」有能力精準的抓緊整個故事的起伏節奏;即使故事情節再怎麼負責,都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作者依然遊刃有餘的掌握著整個情節的運作和進展。唯一的問題是,對於要一次看完這麼大部頭作品的讀者來說,並不是件輕鬆的工作。而且整個故事至今絲毫沒有結束的跡象,甚至有許多讀者開玩笑的說,不知道到底這故事會先結束還是「喬丹」會先老死。不過,許多評論家認為,「喬丹」將有可能是九零年代最具影響力的奇幻文學作家。「喬丹」的「時光之輪」系列目前已經有了瑞典語、德語、法語、日語的版本(日語版本的翻譯名稱為「龍王傳說」)。

  「時光之輪」的作品如下,The Eye of the World、The Great Hunt、Th Dragon Reborn、The Shadow Rising、The Fires of Heaven、Lordof Chaos、A crown of Swords、Path of Dagger。都是由Tor Books出品。預計二千年冬季第九本作品Winter's Heart將會出版。

  另外,以改編小說著稱的Legend公司也預計將在1999年推出用Unreal引擎設計的「時光之輪」遊戲(圖片:beditor.jpg:用Unreal引擎編輯的場景。)。這個遊戲的時間點將設計在第一本小說The Eye ofthe World 之前,四名角色為了打破或是加強魔神的封印而開始了一連串的冒險。 由於所採用的是Unreal 的引擎,所以玩者可以期待的是加入了動作要素的遊戲,Legend也保證,這個遊戲將擁有與以往遊戲都不相同的特色。

  這個遊戲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它支援多人共玩的功能,但是它的類型又介於冒險和角色扮演遊戲之間。當玩者在進行單人任務的時候,將只能扮演Aes Sedai的首領「玉座大人」(Amerylin Seat)。只有在多人進行遊戲的時候,其他的玩者才能夠分別扮演另外的三個角色。而Legend也表示,有可能會另外發行其他三個角色人物的冒險故事。



雷蒙.E.費斯特 (Raymond E. Feist)

  「時空裂隙之戰」(Rift War Saga) 系列的作者。他的小說是以歐洲中古黑暗時期為背景作設定,故事地點發生在一個名為「美凱米亞」(Midkemia)的大陸上,到處諸侯割據,外敵環伺。大部分故事的主角是名叫「帕格」的法師和得到古代盔甲和神奇力量的戰士「威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小說中的外敵都是參考地球的文明來設定的,「美凱米亞」南方的大國頗為類似「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來自另外一個星球的侵略者則幾乎完全是日本文化的翻版。Dynamix 曾經推出大受歡迎的「叛變克朗多」(Betrayal at Krondor)角色扮演遊戲,而由7th Level製作的「回到克朗多」(Return to Krondor)也即將推出。他的主要特色則是將軍事、戰爭小說的風格帶入了奇幻文學的世界。深入的介紹請見奇幻作家:「雷蒙.費斯特──時空裂隙之戰」一文。

  最後是兩名聯合創作的作者,「馬格莉特.魏斯」(Margret Weis)「崔西.西客曼」(Tracy Hickman) 。兩人原先是 TSR公司內部的員工,在設計新的冒險世界-「龍槍」(Dragonlance) 時合作,結合整套遊戲系統而推出的「龍槍編年史」(Dragonlance Chronicle) 系列小說出人意料的大受歡迎,曾經在紐約暢銷書排行榜上高踞不下,並且被翻譯成多種語言。「龍槍」所位於的「克萊恩」(Krynn)世界成了TSR產品中最受歡迎的世界之一,即使在 TSR被WOTC併購後,有不少生產線傳言會遭到關閉的厄運,只有「龍槍」系列仍毅立不搖。該套作品的特點是和紙上 RPG徹底結合,故事中的每一個情節都可以在紙上 RPG的設定之下進行,並且可以由玩者來選擇故事的進行和結果;遊戲的過程和內容,並不完全和小說一樣,也因此刺激了小說和遊戲的銷售量。兩人後來又繼續合作了「死亡之門」(Death Gate Cycle,一套七本)系列,「龍槍」(Dragonlance Chronicle、Dragonlance Lendend等等) 系列的其他續作。可以名列近幾年最多產的奇幻文學作者之列。他們的作品改編成遊戲的有Legend設計的冒險遊戲「死亡之門」,SSI的「克萊恩」 角色扮演系列。兩人則是為紙上角色扮演遊戲(TRPG)改編奇幻小說的方式首開先河,讓許多家紙上角色扮演遊戲的出版公司都跨入了小說出版的領域中。

  詳細的介紹請見「龍槍編年史簡介」、「闇黑之劍三部曲介紹」及「紙上角色扮演遊戲歷史暨TSR公司簡介」。「龍槍編年史」這套作品是少數有中文翻譯版本的奇幻作品之一,代理公司為第三波,也因此行銷通路跟其他的作品不同,大多數是以電腦相關賣場為主。龍槍中文版小說的特色是在其附屬資料的豐富性上,為了要彌補國內大多數讀者對於該世界人物、設定的知識,翻譯者在書中加入了不少的名詞解釋和社會及歷史的註釋,務求讓讀者能夠跨越文化上的鴻溝,不受干擾的欣賞這套作品。

  這些作品可說是許多遊戲的靈感泉源,同時也是相當具有娛樂性的文學創作;不管是想要研究前人豐富的想像力所創造出的虛擬世界,或是為了單純的消磨時間,都是很值得一看的。千萬不要因為語言的隔閡而放棄了這大好的機會。

 



回《奇幻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