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基地》
作者: 朱學恒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看完了前面的介紹,相信大家都對「基地三部曲」有了一些基本了解,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幾個耐人尋味的地方。

  四十年前的科幻小說,和四十年後的科幻小說相比:讀者看完之後也許會覺得「哇!好落伍喲!還在使用核能!」的確,像三部曲中的背景是設定在人類開拓宇宙之後的數萬年,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沒有使用太陽能以上的能源,也沒有出現目前一般常見不管先進科技體裁都會使用的超導材料,對於出生在這二十年中的後世來說,在看這些科幻設定的時候實在有些格格不入的感覺。不過,這也是不管多偉大的科幻作者都不能克服的障礙,再怎樣具有想像力的科幻作家在下筆時也曾受到自己的科技知識背景所限,就像二十世紀以前的科幻小說家有不少是以「登陸其它星球」為題材,但他們所設想的旅行方法是什麼呢?舉個出現在遊戲中的例子好了,「創世紀外傳--火星之旅」(Martian Dream)所使用的登陸火星的方法就是採用十九世紀時很風行的想法--把密封的車廂放入大炮中射至火星!如何?現在看起來有些可笑吧?!再舉一個很接近的例子吧!STARTREK--星艦迷航記(很多人認為這個名字翻得很不好,不過還是從俗好了。)也就是寇克艦長和企業號的故事。前一陣子臺視有播出「STAR TREK--The next generation」銀河飛龍(這翻的更扯,可是電視臺大人連節目部可以隨便停掉了,亂翻個名字當然沒啥大不了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Captain Data,百科少校這個生化人了,讀者之中年紀稍長的(就像筆者一樣),應該有大部份看過民國六十六年華視出的第一代企業號的故事,當時是譯做「星際爭霸戰」,不過後來臺視好像還有買到版權在星期六晚上播出(尖耳朵的史巴克,還記得嗎?),兩者都看過的人應該就知道了。第一代企業號的操縱裝置和一些儀器都是用一些操縱桿、燈泡等等....來表示,而第二代皮卡艦長的企業號就用的是一些輕觸式按鈕、液晶螢幕來代替,光從這些道具就可以知道科幻產物是如何的深深受到當時科技環境的影響。艾西莫夫寫作當時正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原子能剛成為新興的能源新希望,那時還沒有二哩島事件、車諾比事件,而且核子分裂這個威力無匹的女神還只偏坦美國這正義的一方,沒有把人類推向崩潰邊緣的核子競賽,在當時對科技文明充滿信必的狀況下,選用原子能成為數萬年後人類的工具自然是十分正常的。

  筆者一直認為科幻設定吸引人的確有助於科幻普及化,但也許它所包裝的點子才是最重要的;像「魔鬼終結者」雖然在80年代推出時是部小成本的片子,特效不麼樣,但片中把人類恐科技情結發揮到極致,設計出一個人皮鋼身,不達目的決不中止的終結者,這種感覺筆者認為並不輸給大成本的片子;還有「回到未來」片中也把時空旅行的概念表現的很好,但拿十分知名、受人歡迎的「星際大戰」三部曲來說,片中有巨大的星際驅逐艦、X-Wing 、 B-Wing、絕地武士的光劍,但是細心看一看,把這些包裝於外的科幻設定去除後,「星際大戰」的故事跟古老童話中「王子騎在馬背中,穿著閃亮的盔甲,揮舞著巨劍要驅趕侵佔王位的邪惡王叔或法力高強的術士」,兩者之間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差異。筆者並不是認為「星際大戰」不值一顧,只是認為「科幻」和「用科幻包裝的娛樂」不同。對不同的東西要求自然是不一樣的。

  秉持著上面的那一個概念,這也是筆者認為為什麼艾西莫夫的小說在經過四十年後,在科幻設定已經略顯落伍的時候,其中的科幻點子仍然歷久彌新,照樣吸引很多的基地迷來擁戴這一套在人類計算年齡的眼光看來已經步入中年的科幻作品。

  未來史學:未來史學就是筆者前面所提到歷久彌新的科幻點子;在這裏把話題轉開一點點,談一下筆者為什麼會喜歡「未來史學」的原因。筆者本身是讀電機系的,但是因為自己的興趣,參加的是演辯杜,因而常常需要準備一些和社會人文關係密切的辯題。而在辯論交鋒的過中,往往需要使用一些社會科學研究的結果,而這些社會科學的研究或調查往往適用範圍十分狹窄,國外的數據不能類推國內的狀況,即使是一地區的結果都還會被人質疑抽樣的普及性,往往為了一些關鍵資料的確立而爭論不休,爭論到最後的結果往往是「社會科學的研究結果倒底可不可信?」,一直到現在社會科學的研究結果都沒有絕對的可信度。既然不能絕對確定的藉由統計和分析還告訴我們現在社會的未來趨勢,更別提介入甚或變更什麼條件了,這種感覺尤其是在希望變更某些現況時更為明顯;像「內閣制」必需要在權力結構是由下而上的「內造政黨」才能穩定的實行,可是當筆者實在為「內造政黨」,提不出一個可以確切改變的方法;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宣揚它的優點,但是提不出一個可以確切改變的方法,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宣揚它的優點,但廣大的民眾是不是會接受還是未知之數;現況下的社會科學還是沒有一個可以確切改造社會的工具,所以筆者第一次接觸到「未來史學」這個概念時,實在是十分的興奮。想想看!人類自此以後可以走在事先先規劃好了的道路上,人類全體所走上的愚昧的道路有機會修正回來,社會科學家不再只是被動的觀察現況,他們有能力去主動的改造現況、修正未來!結合了數學與社會科學的未來史學誕生於四零、五零年代,充滿希望的美國,自然也有著一股對科學盲目的樂觀的熱情。而這股熱情在四十年後的今天看起來仍然是十分令人感動的。

  筆者也曾經在網路上和一群同好討論過「未來史學」的這個概念,蠻多人者都認為艾西莫夫的「未來史學」的內容不及艾氏的「機器人三大定律」精確,像「未來史學」一直強調的個體意志是否能列入考量的這個灰色地帶,艾西莫夫就處理的很模糊。如故事一開始的謝頓對帝國公安局所做的判決之預測就違背了「未來史學」預測的要素之一:人數必須是以星球為計量單位;而最後竟然還能準確的預料中,令人有一種純粹靠運氣的感覺。雖然後來艾西莫大在「基地締造者」(Forward the Foundation)有做解釋,但這實在是有些補破網的味道。而且在「第二基地」中,第二基地聲稱他們迫不得已要對單一個體調整和做干預。但是有一點令筆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既然「未來史學」只在預測極多人類的集體行為時準確,那麼第二基地要怎樣去定位他們所要影響的重要人物在整體社經潮流中所會造成的影響呢?

  另一個有關「未來史學」的爭議則是一位醉心於「Dune」的網友Arthur所提出的:「未來史學」以這種被封印知識的身份出現倒底正不正確?其實這可以分為兩方面來說,舉個例子吧!美國空軍曾經大規模的進行一項稱為「藍皮書計劃」的秘密行動,目的是駁斥及消滅一切有關幽浮及外星人的證據,理由則是避免社會大眾因此產生恐慌,造成國家安全上的危機,這種把某一種知識與大眾隔離的做法,不論它的理由有多冠冕堂皇,它的正當性都值得懷疑,況且由極少數人來決定人類全體的走向實在會有些不妥的感覺,不論全體人類有多麼愚蠢,可是最後的結果還是要由全體人類來負責,這樣完全由少數人操縱,其它的人完全不能匱喙不禁令人有些擔心,萬一人類全體是被領向滅絕呢?另外一方面,這種只有少數人能接觸的知識,是否會因為它本身的封閉性而影響到自身的發展,誰知道在茫茫的歷史中不會再出現一個哈里.謝頓呢?只有一個單薄的第二基地所擁有人力資源跟全銀河的人力資源比起來,或許能讓「未來史學」的發展更進一步也說不定,只不過艾西莫夫一直很強調「未來史學」是一門不能公諸於世的科學,否則會影響到它的準確性,我們就姑妄聽之吧!

  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這不但是在討論「未來史學」對歷史的看法,同時也可以順便探討一下那一種看法比較合理;歸結起來其實只是一個問題「倒底有沒有可以影響全人類的人物?」艾西莫夫的處理態度其實是十分曖昧的,他的看法是應該沒有這樣的人,就如帝國名將利歐斯即使再怎麼樣的天縱英明,把基地逼得無路可退,但在帝國末期的動洫不安中,就像抗金英雄岳飛一樣,處在同樣類似的背景下,只要龍顏一怒,不管戰功再怎麼彪炳,照樣只能引頸就戮。在「基地三部曲」中,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即使利歐斯起兵「清君側」,甚或取而代之,也都不會改變最後基地勝利的結果;因為利歐斯叛變即使成功,他剩餘的精力也只有花在平定其它也對王位有野心的將領上,而不會再有餘力討伐基地。但在墓地最初的兩個危機中,如果不是哈定能夠認清當時的狀況,做出正確的抉擇,在四個霸權間達成權力平衡,或用宗教體系來包裝核能知識,基地可能就渡不過這兩個危機了。再退一步來說,哈里.謝頓的出現不也算是改變人類歷史的事件嗎?如果沒有哈里.謝頓的出現,人類豈不是要忍受三萬年的黑暗時代?艾西莫夫在處理這兩種不同的邏輯時立場的確是有些擺動。

  如果用這兩種不同的邏輯來看歷史時,其實也是相當有趣的:拿破崙如果不在滑鐵盧被威靈頓將軍打敗,是不是會統一歐洲?還是他腳下的帝國在過度擴張之餘,早已外強中乾,滑鐵廬若是不敗,歐陸的某一個角落仍然還是藏著使拿破崙潰敗的最後一根稻草,只是在不同的地方由不同的將軍來達成歷史所賦與的相同使命。或者二次大戰初期日軍偷襲珍珠港時,美軍的三艘航空母艦若沒有出海演習,而是全被炸沈珍珠港中,日本在中途島一役可能就不會受到那麼慘重的損失,是不是日軍就可以毫無顧忌的橫行太平洋?還是以日本有限的優秀海軍人才,在戰爭慘重的損耗下,遲早有一天會步上無可用之兵的慘況,步上註定失敗的道路,不管這中間有沒有什麼雄才偉略的大將或領導者,能夠暫時的打勝幾場仗,最後的結果都是一開始就可以預知的呢?

  介紹基地系列至此,筆者覺得可以再以一個國內讀者比較熟悉的作品來和「基地」作一個比較:「銀河英雄傳說」(以下簡稱「銀英傳」,據說最近將有從9801改版的「銀河英雄傳說III SP」上市....讀者不妨期待....。)銀英傳是由田中芳樹所著的架空歷史小說,與「基地」同樣的也排除了銀河系中的異種生命,鋪陳出來一個以人類為中心的人類歷史。因為筆者不能確定「銀英傳」的讀者群和遊戲玩者有多重疊,所以還是大略的介紹一下。在換成西元約三千餘年的時空中,三足鼎立著三個政體--由獨裁者魯道夫建立的「高登巴姆王朝」,是君主制的銀河大帝國、尊率領人民逃離暴政的海尼森為國父的「自由行星同盟」,是勢力略遜的民主共和國家、以及一個擁有強大經貿實力的「費沙自治領」,國力最弱,但左右、顛覆人類社會平衡之能力卻絲毫不遜於前兩者。在帝國與自由行星同盟持續了一百五十年的紛爭後,雙方的陣營各出現了一位可互相抗衡的人物,帝國方出現的是常勝的天才戰略家萊因哈特.馮.羅嚴克拉姆,同盟軍則有不敗的魔術師,號稱「奇蹟楊」的楊文里(因為楊的姓氏和血統皆偏東方,所以田中芳樹自己說明楊的漢字名應為楊文里,而非以前所用的楊威利。)歷史的運轉就因這二人在戰場上的對抗而加快了腳步流動著....

  因為「銀英傳」中譯本的推出,再加上「銀英傳」OVA 的配合,國內認識「銀英傳」的讀者絕對是比「基地」系列要多,但「銀英傳」究竟能不能歸類於科幻小說的這個問題,不如用下一個例子來看看:出現在中譯本第四冊,促成萊因哈特和其摯友吉爾菲艾斯疏離的導火線--威塔朗特熱核攻擊事件。小說中萊因哈特利用在大氣圈上的監視衛星轉播地面上敵人大屠殺的慘況以博取民心;但稍有武器常識的人都知道,使用核子武器後所產生的電磁風暴輕易就可以使監視衛星的收訊回路完全燒毀,更別提在這樣的磁暴下要傳遞訊號的可能性了,。當然也會有人說用現代的科技標準去看「銀英傳」中的設定純粹是自我設限,也許有別的新科技是可以克服這些微無足道的枝微末節,但從作者田中芳樹對此並沒有任何的解釋看來,與其說是作者的疏失,不如說是田中老師志不在此較為合理。喜歡深度閱讀的讀者應該都可以發現,整部「銀英傳」的銀河史只不過是經過豪壯、燦爛的星艦決戰炮火所包裝過的人類歷史重演,不論是在戰略上或是人文上都是如此;以同盟所策劃約二十萬艦艇遠征帝國的作戰,或是萊因哈特所採用的戰略來說,活生生就是當年不可一世的拿破崙遠征帝俄,卻因焦土作戰而深陷泥沼之中無法動彈的慘況的重演;而魯道夫大帝在成立高登巴姆王朝中新頒布的「惡劣遺傳因子排除法」中,我們又何嘗不能看到一個油漆匠阿道夫.希特勒把種族主義(Nationalism )推到極致後產生的滅種大屠殺的黑暗陰影。筆者個人認為這一套小說是田中老師把現世界和人類歷史投射進去的作品,它的科幻設定只不過是田中老師用來包裝理念的工具,並不是那麼的值得討論。

  筆者在閱讀「銀英傳」時最感精采的就是,田中老師對民主和專制兩種制度的舖陳與比較。筆者相當同意田中老師那種返璞歸真的民本思想,也就是他認為也許人類的奴性是深植於人心之中的,交由少數人去處理大多數人的事是大部份人的願望,只要能夠滿足這需求,達成人民的幸福就是政治的最終目的,學理上的善惡之爭都只不過是遙不可及的高論。藉著塑造出一個病入膏肓的腐敗同盟,和一個深受擁戴的萊因哈特皇帝,作者經由楊文里的口中道出了這兩難的處境交由讀者去思考:「如果有一個受人愛戴而清明有能的皇帝,而我只因為他不是民主政治就推翻他,那我是否才是人民真正的敵人呢?」。當然讀者也可以再用多一層的迴圈去思考,的確專制的君主體制在能人當道時是非常利民的體制,但長遠看來,它是極不穩固的政體,下一任繼承者是否為能人就足以完全逆轉它的優勢,所以也許冒一時之罵名,以一個至少擁有民眾背書的民主政權取而代之,才是具備入世之心的人最佳選擇....」,而「基地」系列在這一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只是僅僅三本的篇幅不及「銀英傳」二十本的作品著墨那麼多,撇開變種人「騾」介入之後不談,其實在第一基地所遭遇的危機中就可見作者的巧思,這些危機和它們的解決方法隱然就是一個小國的建國史,強敵環伺->力量均衡、強國入侵->藉宗教以自保、宗教技倆被揭穿->使用經貿戰....,眾位讀者也可以深入比較一下。

  在人物的描寫上,因為基地三部曲的靈魂--未來史學強調的是單一個英雄人物不可能扭轉歷史走向,所以作品中的主角們幾乎都是應時而生,性格都是十分的模糊不清,在舞臺上扮演自己稱職的角色後就悄然無聲的隱退到幕後,甚至再進一步探究之後會發現他(她)們都只不過是「謝頓計畫」這隻幕後黑手下無力反抗的一枚棋子。而「銀英傳」因為基本觀念的不同,十分鮮活的製造出了許多的英才。像「疾風之狼」米達麥亞、「金銀妖瞳」羅嚴塔爾、薔薇騎士連隊長先寇布等....但筆者最喜歡的角色和一般人不一樣,那位深明亂世治人之道,不計毀譽,終其一生行義大利政冶家馬基維里(著有君王論)的地獄兵法,主張君主筆者一直十分信服法家的論述應以恐懼為與臣下之間唯一關係的,苦心積慮替萊因哈特一步一步舖上通向王座大道的參謀長,以霸術治國的奧貝斯坦,也許是再加上法家成員一向的悲劇傾向,使得筆者一直十分喜歡這個他人眼中導致吉爾菲艾斯死亡的禍首,也許是因為看多了政治上的亂象吧,每次看到這個執著貫徹自己理想的男人,筆者總不由得昇起一股莫名的崇敬。

  但「銀英傳」也有一些與「基地」相較有些失敗的地方。像基地一開始所秉持的理念,至少一直到基地三部曲結束時都沒有產生自我矛盾或被推翻,頂多只是再提供讀者一個新的邏輯思考方向;「銀英傳」在前面的部份也是一樣,意在比較兩個制度的優劣,但自中譯本十五集以後,楊文里一死,彷彿他所帶有的批判性的眼光也隨之消逝,整個後部的小說就像一隻失控的大怪獸,幾乎快要演變成個人英雄單獨拯救全宇宙的荒謬劇;其中以尤里安的登上萊因哈特旗艦伯倫希爾逼戰求和一段最為不合理,把前面辛苦舖陳出的一些價值觀和特有的政治無力感全部一斧擊碎。一個人在戰場上英勇的表現竟能決定伊謝爾倫要塞的命運,之前無數士兵灑出的熱血全部都不值幾兩重,只是當尤里安.敏茲向命運女神獻祭時,他的血就足以扭轉一切頹勢這種不近情理的結局實在令筆者扼腕....

  再跳回來用「英雄造時勢,這是時勢造英雄?」這樣的觀點來看人類的發展其實也很難得到一個定論;如果沒有達爾文,進化論是否會出現呢?也許當時的生物學正好發展到一個臨界點,只要加入觸媒,之後的反應便會一日千里,而達爾文正好扮演了這個觸媒的角色,如果由其它人來扮演不同種類的觸媒,反應途徑可能不同,但反應的結果是絕對不會改變的,不過這種人類知識發展和歷史的演變倒底可不可以用化學反應來類比呢?說實在的,筆者也不知道。

  撇開上面這些分別的個題,在看基地三部曲時。最過癮的就是在享受作者嚴重的佈局和精彩的邏輯推理過程;再加上作者十分的擅長營造高潮,往往基地面臨每一個危機時,各方面的壓力都達到最高點時,才讓讀者看到一個令人無話可說,按案叫絕的解決之道。尤其是在各方面都在搜尋第二基地的時候,作者筆下的人物都極力的想要找出一套合理推論,而每一個人的推論也都含情合理,都找不出破綻來,如果大家能自己看過原著,會發現正當自己要被這一套說法說服之際,作者卻又寫出了令一套更令人信服的說法,可是,真正的答案往往還沒出現呢!

 





回《艾西莫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