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戰

  公元前632年,楚晉兩國在城濮(近山東省濮縣南臨濮集)交戰,晉軍用誘敵深入戰術大敗楚軍,這是該戰術的最早範例。

  晉、楚都是當時實力很強的諸侯,有問鼎中原、爭奪盟主之位的野心。

  晉國先下手,私下和曹、衛兩國建立了特殊的關系,是他們疏遠楚國,影響到了出國的利益,楚令尹成得臣奉命率軍攻晉。

  子玉(得臣字)統兵直抵曹國都城陶丘,擺好陣勢要與晉軍一決高下。可晉軍避其鋒芒,退避三舍(那時1舍為30里)。晉軍後退九十里,用的是冠冕堂皇的理由︰為報答昔日晉公子流亡時,楚國接納和禮遇之恩。實際上,這麼做的目的,是要誘敵深入。如果楚軍追擊,就顯得理虧,不識好歹,容易激起義憤,等等。(那時打仗就是有意思,總要有個很正當的名義。)

  子玉自恃兵強馬壯,對晉軍的大步退讓並不在意,仍緊追不舍。最後,兩軍在城濮對峙,排開陣來。

  晉軍自己有戰車700乘,甲士(就是步兵)52500人,加上秦、齊、宋三國的盟軍共計9萬人。全軍以上、中、下三軍成橫列排陣︰狐毛統帥上軍,狐偃佐之,先軫統帥中軍,晉文公在中軍,隙溱佐之;欒枝統帥下軍,胥臣佐之。

  楚軍加上陳、蔡等國的盟軍,共11萬人,數量上有明顯優勢。楚國左、中、右三軍也排成橫列︰子西制左軍,子玉制中軍,子上制右軍。

  此外,晉軍在陣前布置了祁瞞率領的一支部隊,任務是︰在中軍“橫擊”楚左軍時,掩護中軍的行動。

  戰鬥打響,胥臣所率的下軍立即向楚右軍發動沖擊。子上手下盡是蔡、陳兩國軍隊,戰斗力極差。晉軍一次沖擊後,楚右軍就潰散了。

  在胥臣追擊子上的時候,上軍的狐毛豎起兩面大旗,向後退去。這是佯裝主將敗退。為了裝的更像,欒枝用戰車拖著樹枝向後撤,掀起滿天塵土,以迷惑楚軍。子玉果然上當,以為晉軍後方已經混亂,于是命令子西率左軍立即向晉軍右翼包抄。

  子西嚴格的執行了命令,脫離中軍冒然突前,結果兩翼暴露,遭到了晉上軍和中軍的夾擊。這時,子玉的中軍又被祁瞞所阻,無法分兵援助,眼睜睜的看著左軍被擊破。

  至此楚軍已經失去了兩翼,子玉于是果斷的命令停止前進,才是中軍避免了全滅的厄運,雖然本人還是很難看的自殺了……

  在城濮之戰中,晉國的主帥是先軫(囂張的老頭)。在他的謀劃下,晉軍兩次誘敵深入。第一次佯退,“退三舍避之”,使楚軍產生盲目輕敵的心理。“今日必無晉矣!”子玉很狂的這麼說。驕兵必敗的規律,就這麼落到楚軍頭上,而晉軍卻在退卻中。掌握了選擇戰場的主動權。

  第二次“設二旆(旌旗,音佩)而退”和“曳柴而偽遁”,引誘楚軍冒然出擊陷入兩面守敵的困境,使其遭到最後的失敗。

  後記︰城濮之戰是春秋是很著名的戰例,熟讀東周列國志的各位想來已很熟悉。但是里面用到的戰術很有創造性,如側擊、夾擊、誘敵深入。所以再次介紹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