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歷史圖說

  

出版社:照明出版社
原題:A Pictorial History of Science Fiction, 1976
作者:David A. Kyle
譯者:萇弘(王長洪)
出版日期:民國69年四月
封面設計:Joe Petagno


    本書槪述科幻作品的演進歷程,並瞻望未來的發展大勢,足以啓發科學的發明與發現,並探討未來文明的意義。附圖數百幀,彌足珍貴、是硏究科幻作品歷史的經典之作。

封面

    封面似乎為拼裝圖,背景主題很明顯是在描繪H. G. Wells的小說《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s, 1895),但右方頭像為 Joe Petagno 為小說《The Inner Landscape》(Corgi Books, 1975)繪製的封面。

譯序

    大衛•凱爾(David A. Kyle)是美國空軍的備役中校,早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退伍後在紐約經營一家廣播電台。由於對科幻小說的濃厚興趣,他籌組了好些俱樂部來連絡同好。自己也經常從事於寫作、編譯與出版的工作。1956年世界第十四屆科幻小說大會在紐約擧行,他被推為主席。1974年多倫多的大會還曾頒獎表揚他對科幻小說的傑出貢獻。1975年在伯明罕擧行的第七屆ㄎ科幻小說年會中,他列席貴賓,英國科幻小說作家協會並聘他任副主席與名譽常務理事。

    這本書是作者集其多年蒐集所得的資料編印而成,原名《科學小說圖史》(A Pictorial History of Science Fiction),1976年由倫敦的翰林出版公司(Hamlyn Publishing Group Limited)發行,對科幻小説的源起與發展經過敍述甚詳。年刖曾應《明日世界》雜誌之請,摘要譯介,分期刊載。今值照明出版社本諸推廣科幻文學之宗旨,選入叢書,乃重加修訂,交其付梓。譯者學淺,僅持「以文會友」的心情,於公務餘暇勉力嚐試而已。疏漏之處,尚祈方家不吝指正。

引言

    人類在月球上已經開始邁步前進,在地球上也已經廣泛運用了原子能,這兩件不久之前還被看作異想天開的事,如今似乎已經是理所當然了。諸如此類的事例還多,這些便是科幻小說的主要題材。它們有的是詮釋着過去,有的則瞻望着未來。雖然,在先民的故事傳述中便早已有此功能,但直到近日它才開始迅速發展,在世界文學中擠上了一席之地。

    以最嚴謹的意義而言,科幻小說乃是近代工業革命的產物。隨着文明進步,物質主義日漸抬頭,人類所扮演的角色似乎愈不重要了。但人心畢竟是不甘寂寞的;藉著科幻小說,他們得以將尋幽探勝的意願投向一個更為廣闊的領域。

    由於科幻小說兼有着抽象的理念與實體的機械,所以它們常要同時依靠圖片與文字作綜合的表達。讀者除了要憑着部分自己的想像力來充實故事的情節之外,畫家和影視製作人往往也成為中間的媒體,將作者們所苦心創造的形象描繪或模擬出來,使之更能淸晰地展現,並且更加深入人心。然而,文字的工作畢竟是成之於先的。

    為了便於討論,本書將科幻小說的發展大略分割成若干時期。儘管其由發源而鼎盛乃是漸成風氣,非任何一人所能獨自居功的,但我們仍不能不選取幾位較為傑出的人物來作代表,尙有其他許多辛勤的耕耘者便難一一介紹了。

目錄

    譯序
    引言
    第一章 胚胎期(十九世紀以前)
    第二章 萌芽期(十九世紀)
    第三章 茁壯期(1895~1920年)
    第四章 承轉期(1910~1926年)
    第五章 繁盛期(1926~1936年)
    第六章 膨脹期(1936~1946年)
    第七章 頂峰期(1946~1956年)
    第八章 一些回顧(1930年以來)
    第九章 輝煌的日子(1956—1969年)
    第十章 未來的展望(19761161984與2001年)


 


Internet Archive 全文下載


 

回《照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