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之旅

  

出版社:照明出版社
作者:黃海(黃炳煌)
出版日期:民國61年十二月
封面設計:長岡秀星


    六十一年初版由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獎助出版。冰凍屍體解凍,醫治復活以後有何結果?在未來,科學家對遺傳工程學的突破,將可以改造人類、複製人類。一個入接受腦移植手術以後,將有何種遭遇?太空旅行者是否在無意中撒播了生命的種子?本書描繪了未來的奇幻世界。

封面

    封面圖取自長岡秀星的〈The Megalopolis of the Future〉,取自《Future (Life) #5》(1978/10)封面,之後全圖刊於《月刊スターログ日本版 STERROG》(1979年2月号)。

三版序

    本書是我歷年出版的五本書中得到最多批評與反應的一本,也是我離開多年來文學創作的本,眞正脫胎換骨的一本「科學幻想小說」,較前的「一〇一〇一年」一書,則是還在轉化期中。

    從六十一年十二月初版至今,兩年多以來,我幾乎没有為文發表過類似的小說或其他文字,原因是我還要進修、充實自己,爲腦袋加添燃料,這樣將有益於自己未來作品的再創新。另一方面,對於寫作的態度,我已趨於嚴肅謹愼,和早期從事文藝創作時,滿懷雄心,動輒下筆萬言,自比寫作機器的情景,已不可同日而語,從職業性、半職業性的寫作,到現在我完全把寫作當作一種藝術,不再為生活所迫而動筆,看起來好像有點懶散,但是只要我讀夠了書,時間不爲功課所奪,我便會好好的寫點東西。

    對於科學幻想小說,有人說「學文學的人說它不是文學,學科學的人說它不是科學。」多年來我已習慣於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在寫作上,我走的是孤寂的路,不與人同,在生活裏,獨來獨往,沉思默想,習慣於没有友伴笑聲的世界。「到底因為是哲學家,才做單身漢;還是因為是單身漢才成為哲學家?」這倒是一個有趣的問題,而我的人生哲學,却在求自我的超越,把眼光射向遙遠的未來,於是就顯得孤獨不與人同,難免與現實格格不入。

    「新世紀之旅」初版以來,曾收到許多讀者來信,討論有關未來問題,足見我們此地對於這類問題還是饒有興趣,至少在我以前出版的幾本書,就很少遇到這種情形,我該引以為慰。

    關雲先生六十二年一月在中華副刊的評介說,我並没有拿過什麼『生物學博士』之類的學位,但對生物學,尤其是遺傳工程學的了解,並不亞於一般專攻生物學的人。這幾句話對我絕對是受之有愧,我只不過對於未來科學的可能發展動向,隨時注意,並預先想到將因之帶來對人類生活的可能劇變,加以幻想性或寓言性的發揮。說實在,我也不願人家說它是「科學幻想小說」,寧願它是寓言性的「科學文藝小說」,因為我的科學知識不夠深厚,我不是要站在科學家的立場去預測科學的將來,而是以人文為主,以文藝創作者的立場,把科學的材料運用到作品上,和科學家寫科學幻想小說偏重於科學發展的描繪是不同的。

    關雲先生又說,我在書中談到五十年後的中國及臺北景象,太過「理想化」。

    我想:中國人寫未來的幻想,至少也希望現在的中國人努力創造未來,而幻想絕不會永遠是幻想,總有一天會成為理想,如果我們能努力以赴,朝著一定的目標前進,有一天更將成為事實,這是絕不可置疑的。而我也絕不企圖準確的預測、描繪未來的藍圖,因為那是純預言家的事。本書只是寓言加科學,人文加科學;不是科學加寓言或人文。用這種心情來讀這本書,就可以讀通了。對於五十年後的臺北,我曾考慮耍把臺北描寫成一半沉到水底下的都市,如同威尼斯,因爲地層下陷的緣故,是極有可能的,但是我怎能冒「危言聳聽」之險?

    二〇二〇年只是一個未來的代號,並不表示一個確實的年代,我們不知道這樣的時代何時才會來到,也許要千萬年之後。我在書中表現的只是一種憧憬。不過我確信,只要科學界找到廉價的新能源、解決糧食與人口的問題、或發現控制心智的秘方、或改變膚色,卽可實現,照目前科學發展的趨勢來看,並非全然不可期望。如果到二十一世紀還不能對目前人類各方面的危機做全面的突破,那麼到時這個小小的地球上擁擠的百億人口,貧富懸殊愈大,政治鬪爭不息,勢將發生大災難,這是値得我們警惕憂慮的。

    另外,我要說明的是:未來的可能景象有千百種,有關倫理方面的改變,如果是一個性開放的世界,則是你我生存在這個時代的人,所不能容忍苟同的,根據預測,是有這種漸進的趨勢,我們應該知所警惕,也許這正是人類進化路程中的一段黑暗摸索,也許要在未來的未來,才能達於完美至善。

    六十四年四月四日

目錄

    三版序
    來自一九七〇年的人
    身在新世紀
    DNA!DNA!
    人•哺乳動物
    人造人之死
    科學城的變故
    審判•植物證人
    海底城市災變
    月宮裏的魔鬼
    創世紀
    廿一世紀怪談
    作者的話
    「新世紀之旅」評介──關雲(關紹箕)
    讀「新世紀之旅」──小園丁(黃瑞田)


 


Internet Archive 全文下載


 

回《照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