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星探險


出版社:福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原題:Planet of No Return, 1954
作者:Poul Anderson
譯者:杜漸(台灣出版時改為林宗達)
出版日期:民國71年四月


    世界人口已瀕飽和的邊緣,外星移民的路是否可行呢?宇宙間的星球,是否還有其他的土著?

    韓德遜號除了探索適合移民的星球,還負責尋找失踪的達伽馬號,但是探險人員在征途中,被毒蜥蜴咬死,被困在深洞中,被海潮襲擊,連串的意外,使這次異星探險籠罩了恐怖、死亡的陰影。

    故事在如潮湧般的衝擊後,終於一瀉而下,打開了一切謎的死結,然而却又留下了一個耐人思索的問題……




前言
    抬頭望星空,天上星星到底有多少?根據目前天文學資料的估計,宇宙大約有三十億個銀河系,一千億個星球。我們的太陽系只是三十億個銀河系中一個小小的星系,地球在恒河沙數的星星之中,就好比沙漠裏的一粒沙。不過,地球是與衆不同的,因為地球上有人類。

    科學家估計,將來地球的人口會發展成現在的兩倍半,卽八十億。到那時,人類將不得不向外星球移民了。科學幻想小說中描寫向天外移民的構想就是以此爲根據的。

    《異星探險》這本科學幻想小說,是美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波爾•安德遜(Poul Anderson) 的作品。安德遜的雙親是北歐移民,他一九二六年出生於美國的賓夕凡尼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曾在丹麥居住,因此他精通北歐語言,對北歐的文學很有修養。戰後他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物理系讀書,一九四八年獲物理學士學位。可是他在大學畢業之後,却放棄了從事物理學硏究的工作,改行寫作科學幻想小說。  其實這並不是偶然的事,安德遜很早就對科學幻想小說感到興趣,還是在大學讀書時,他已參加當地科幻組織的活動,醉心於科學幻想小說的創作。他第一篇科幻小說《明天的兒童》發表於一九四七年,當時他還未寫好大學畢業論文呢。

    現在安德遜著作等身,已經是美國科幻界的重要作家,他曾於一九六一年、一九六四年、一九六九年、一九七二年、一九七三年多次獲得「雨果獎」(科幻小說最高的文學獎),並在一九七一年和一九七二年獲得過「星雲獎」。在第十七屆世界科幻小說大會成為「榮譽貴賓」作家,他還曾於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二年擔任過一年的美國科幻作家協會主席。

    《異星探險》最初發表時,用的書名是《去了不能囘來的星球》(Planet of no Return ),後來再版改用了新的書名《謎與底》(Question and Answer),我們為了便於讀者理解,中譯改用《異星探險》這個比較通俗的書名。

    這本小說是一本描述人類派遣科學家到外太空的星系去探索一個自然條件與地球相似的星球,準備移民,第一艘探險船「達伽馬」號却有去無囘,失去踪影。到底這艘探險船和全船的探險人員到哪裏去了呢?是被外星球的生物呑噬了?還是飛船失事爆炸?帶着偵破這個謎的任務,第二批探險人員乘坐「赫德遜」號出發,他們能解決這神秘的謎嗎?

    他們在目的地特羅亞星遇見了外星人,這是一種像貓一樣有自己語言的智能生物,這些外星人是當地的土著?還是宇宙的主宰?

    探險人員在征途中?被毒蜥蜴咬死,被困在深洞中,被海潮襲擊……爲什麽會出現這一連串意外呢?

    隨着小說情節的發展,懸疑不斷增加,像水壩一樣把水位一步步增高,直到最後一瀉而下,在最高潮中解開了切一謎的死結。可是,作者在結尾時又提出了個新的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囘味,去思考。

    這個問題的實質,就是人的價値。誠然,人在宏大的宇宙中,是非常非常渺小的,地球也只是宇宙這無垠的沙漠中的一粒沙,地球上的一個人只不過是八十億人中的一個,但每一個人都有着他個人的性格,個人奮鬥的目標,個人存在的意義,個人本身的弱點……也就是他的人生的價値。如果把地球上每一個人,按照一個共同的模式,鑄造成每個都一模一樣的「超人」,到那時個人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到底讓每一個人按照他自己的優缺點、發展成有自己個性的人好呢?還是按一個模子,把全人類鑄成一模一樣,沒有個性,沒有個人的弱點,個個都是「超人」好呢?這是作者要讀者去作決斷的問題。

    主角羅蘭辛作了選擇,到底他這選擇是對?還是錯?

    《異星探險》是一本情節驚險的小說,但同時也是一本富於哲理性的小說,科學幻想小說中,當以有內涵、有哲理者爲上品,這本小說在這方面是很成功的。


 


Internet Archive 全文下載


 

回《福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