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為人類前途設想──序
科學幻想小說是根據科學理論而虛構的作品,以廣義的科學來分,自然也可以把非科技或者非精確科學的部分稱之為社會科(學)幻(想)了。虛構小說最大的功能之一是在啓發人類的想像,因此,虛構小說的創作是需要很豐富的想像能力。
想像力是一些創造發明的泉源,人類文明之所以能不斷的進步,就是靠着想像力在推動。科幻小說和國內流行的武俠小說同樣是虛構小說,但是科幻的時間是導向未來的,這是和武俠小說最大的不同,也是兩者價値最大差別所在。
科幻小說發展到了二十世紀中葉以後都是很科學的,但不一定是科學;科幻往往替「科學目前不可能的領域」去尋找答案,因此科幻常常被認為賦有一種科技預測的功能,譬如十九世紀末年的法國作家維恩(Jules Verne)在他最著名的「環遊世界八十天」,預測了人類航行的革命,「月球之旅」(De la Terre à la Lune)一書更預測了一個世紀以後月球登陸許多細節;再看當代英國科幻小說家克拉克(Arthur Clarke)不止是科幻小說的創作者,也是太空通訊之父。至於像美國的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等科幻作家,由於思想上都沉浸在未來的時間領域裏,逐漸的都形成關心人類未來的偉大胸懷,從他們的作品裏,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問:「人類往何處去?」的嚴肅問題。
或許由於中國社會結構以及傳統文學作品的影響,中國文學一直有許多懷古的歷史小說。硏究過去的歷史可以知道人類從哪裏來,人類爲什麼會變成現在的樣子;也可以吸收前人成功和失敗的經驗;但是,由於近年來科技的進步,世界的一切都在加速變化中,人類已無法以歷史的經驗解決目前遭遇的問題,未來是一個未知而變化無窮的領域,我們可以確信,光憑過去的經驗是無法處理未來的問題的;因此,人類必須有更多的想像,才能去創造理想的未來世界。從這一層面上分析,科幻小說的價値就更高了。
科幻小說的技巧,我們稱之為「劇情描述」(Scenarios Description),又可以譯爲「假想情況描述法」,已經普遍的應用在未來硏究上,譬如著名的蜆殼石油公司(Shell)為了應付未來的石油危機早就在一九七〇年代初期就草擬了一些未來石油危機可能發生的情況,作為該公司處理危機的方法,這種方法使得他們的企業經驗不再有驚奇(Free-surprise);再看陸續出現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科幻小說,那些作者雖然名義上是硏究未來戰爭的可能,而事實上,他們提供了和平的意象,他們把引起戰爭的一切可能提出,以便讓人類警惕,進而去避免,去防止。
我國在科幻小說的介紹或創作上,一直是零星的,而十多年來致力最深的就是黃海先生,他的理論是來自創作,本人有幸在淡江學院開設的未來學講座課程中,邀請到黃海先生,並且聆聽了他的演說,蒙他厚愛,在這本「銀河迷航記」出版前,閱讀了全部作品,才敢冒昧草成此序,並且懇切希望今後有更多的科幻愛好者一起來耕耘,來創作,不但會給中國文學注入一股新生命,也會爲我國科學發展帶向新的境界,進一步的,讓我們以及我們的子子孫孫永遠不斷的爲人類前途設想!
賴金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