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學恆

被當作童書看待的非童書:黑暗元素三部曲

──如果死後沒有天堂,宗教全是虛偽的蜜糖?

  是死後的天堂、美麗的來生讓殉教的烈士們能夠含笑面對競技場的猛獅,或無畏的在釘輪上滾下山丘。但是,萬一這一切全都是騙局呢?萬一不論何教何派,死後只有永無止盡的折磨,現世的人該怎麼辦?
  這是黑暗元素三部曲中探討的主題之一,但也足以象徵整個作品向基督教宣戰的風格。黑暗的原力總是誘人,這樣的作品挑戰權威,也讓人更感興趣。對奇幻文學稍有研究的人就會發現,如果從寫作風格和作品來看,菲力普‧普曼抱持的態度正好與C.S.路易斯相反,而黑暗元素三部曲也正如同納尼亞年代紀的黑暗面。但是,兩部作品也同樣都因為作者文以載道的額外包袱,而在經典傳世之作的門檻外徘徊。
  路易斯是著名的護教文學家,納尼亞年代紀雖然也是跟魔戒同時期誕生的作品,但其中許多情節都有濃厚的聖經意味,相較於好友托爾金的多神世界,納尼亞不免顯得說教意味太過濃厚。書中的孩子竟然必須透過死亡來獲得救贖,讓許多讀者熱淚盈眶,但也是普曼大為批判的一點。因此,普曼所選擇的就是從另一個角度、另一種看法來衝撞現實的世界。
  「……我過去曾是個修女,你看,我認為物理會替神帶來榮耀,後來我發現天底下根本沒有神,而物理也有趣多了。基督教是個相當強大而有說服力的錯誤,僅止於此。」---「琥珀望遠鏡」,物理學家瑪麗。

量子力學與聖經
  貫串黑暗元素三部曲的世界設定是平行世界和多重宇宙的概念,前者脫胎於時光旅行,後者則是來自量子力學。除了我們的宇宙之外,可能還存在著其它無數個宇宙,而在無窮大的數量下,不管機率再怎麼小,都會出現和我們的世界類似,但不完全相同的世界。對於讀者來說,探究這其中的不同和相異之處就是這類小說最有趣的地方。
  黃金羅盤一開始發生在英國牛津,但隨著劇情的進展,平行世界的魅力漸漸浮現,這個世界雖然和我們的地球有許多類似的地方,但其實並不是同一個宇宙。黃金羅盤中似乎是個沒有法國大革命,全世界仍由教廷主導的地球。在這個世界中的文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人們擁有接近於二十世紀的科技,但卻又同時在玄學上相當先進,女巫、秘法依舊存在;而在這個世界中的基礎物理被稱作實驗神學,也是一種彰顯上帝運作自有其律法的學問。主角是名叫萊拉的少女,她最大的優點就是擅於毫不猶豫的欺騙別人,而她的父母對故事中的神秘物質:「塵」抱持著完全相反的看法,一方想要毀滅這象徵人類天性的外來物,一方則是想要消滅神人霸權,推翻神國。歷史的浪潮就在這兩派的角力之間開始。

第二次伊甸園放逐歷史重演
  故事中最重要的一個象徵就是「塵」,它在我們的世界中被稱為黑暗物質,也就是宇宙中充斥各處,卻又無法觀測到的神秘物質。在普曼的筆下,這就是人類原罪的象徵。在此,普曼所持的觀點也正是筆者本身相當認同的看法:原罪所代表的是人類的慾望和熱情,對知識的渴求正是當初亞當與夏娃被逐出伊甸園的原因。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這熊熊的熱情和自主意識;各種禁慾的宗教教條都不啻於泯滅人性,在這個年代是種太過老土的過時想法。這類的想法理所當然的會遭致擁有深厚基督教背景的文化排斥和批評,但是,在台灣這個大樹公和佛祖可以擺在一起的宗教共和國,這根本不是什麼了不得的話題。
  黑暗物質三部曲好不好看?筆者不需要長篇大論的說明,只需要簡單明瞭的兩個字:好看。但前提必須是讀者不把這本書當作童書、也不當作文以載道的寓言。對於西方的讀者來說,從小在基督教的氣氛包圍之下,閱讀這樣的作品會有額外的衝擊;但是,對於有著隔閡的台灣讀者來說,年紀太小的讀者沒有這樣的文化背景,固然還是可以享受到流暢的故事,但卻無法體認到神國與人性、宗教審判與邪惡掛勾的黑暗層面;因此,若是對基督教沒有初步瞭解的年幼讀者,恐怕沒有辦法享受到三部曲真正的意涵,這點母寧是有點可惜的。而讀者如果抱持著想要從中學到教訓的嚴肅態度閱讀這部作品,恐怕也就無法輕鬆的進入書中的平行世界,實際體會一下宗教主導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狀況,從而認同作者的推演。如果你有宗教的包袱,不停的和作者論辯是個相當疲倦的過程,若非樂在其中,讀者還是不要輕易涉入其中為宜。
  筆者可以認同普曼從兒童讀者切入,灌輸天堂共和國、活在當下概念的苦心。但是,書中那個還有宗教法庭、每個人都擁有守護精靈、武裝熊和女巫交戰地球卻更讓筆者神往;如果不是因為將讀者鎖定為兒童,這必定還可以是更壯闊的史詩誕生的源頭。而這種在兒童文學和廣義的奇幻文學之間擺盪的問題,也是作者和讀者長久以來的困擾;哈利波特讓紐約時報破例開闢了兒童文學排行榜,普曼則是直接挑戰兒童文學和青少年文學之間的藩籬,或許,對台灣來說這也是讓我們思索兒童文學和奇幻文學之間彼此重疊卻又似有差異的模糊地帶的機會吧!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