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七四年


原載:《中國時報》,後收錄於作品集《二五七四年》,臺灣中國文化學院法律系出版,民國六十九年五月出版。
作者:桂裕
連載日期:民國六十四年9月11日
辨識工具:誠華OCR


    這是一個幻想(Fantasy),演爲文字,皆妄言也。文中述六個世紀以後,人口將瀕臨爆炸之際,人類如何逃過了那一個難關,而登郅治之域。那時間,農工商極度發達,經濟起飛,人人富有,個個滿足,男女老幼,一律平等,無辛苦的工作(事事物物都已機械化了),而有充分的自由和閒暇及無窮盡的物資,可供享受。人間無悲哀之事,所以大家只會笑而不會哭。有人說:「這是六慾麻痹,七情僵化。」其然乎?豈其然乎?

    一九七四年下半年,聯合國召開二次盛况空前的國際會議,一在羅馬尼亞首都不加拉斯特擧行,討論世界人口問題;一在義大利首都羅馬擧行,討論世界糧食問題。這二個會議名稱雖異,而實質相同,都是旨在謀求解除人口過剩與糧食短少的威脅。不幸的是:國際政治錯綜複雜,大家紛爭了一塲,沒有得到一個具體的結果。但因此兩個會議,世界上廣大的人衆都被驚醒,奔走相吿曰:「不得了啦,世界的末日快來臨了。人口不斷地增加(據估計每三十年增加一倍),而糧食的生產有限,不久(六個世紀以後),我們的子孫將『貧無立錐之地』。」於是,政治家呼籲節制生育提倡「計劃家庭」;法學家,醫學家響應附和,主張「墮胎合法化」,將胎兒不待其出生而扼殺之。但宗敎家却說:「不要怕,上帝自會有安排。」(自然調整)可是,有科學頭腦而崇拜現實的人們又那裏肯相信!

    時代的巨輪轉得很快,不知不覺已到了二五七四年,距離第一次世界人口會議和糧食會議,恰恰經過了六百年。屈指計算,這顆定時「人口炸彈」,應該早已爆炸或快將爆炸了(美國出席聯合國代表 John A. Scali 語,見一九七五年二月二十四日英文中國郵報),但是,事實上這一幕悲劇却沒有發生。難道先已有了原子彈爆炸(美國議員 Paul Simon 說,美國現有的核子武器足以消滅世界人口二十七倍而有餘,見一九七五年六月十六日英文中國郵報),將它抵銷了嗎?非也。難道世界上果眞發生了奇蹟了嗎?非也。難道科學家計算錯誤了嗎?非也,非也。任何理論都敵不過數字。其實,最後旋轉乾坤的,還不是靠着科學家?他們把握住一個簡單的事實,發明了一個不變的定理,作成方案,付諸實施,人類便得了救。

    科學家發見人口之所以膨脹,其癥結尙不全在不應生的孩子之出生,而在應死的老人之不死。易言之,生的太多,死的太少,人口便無法不增加。過去,人們活到五六十歲,也就行將「就木」了,後來,因營養及醫藥的進步,壽命延長,七八十歲人却還在作新郞新娘的,比比皆是。因為老的不去,社會衰老了,(參看「由人口爆炸說到開放墮胎」,刊六十三年十月號東方雜誌。)而人口始終有增而無減。再從經濟方面看,人的生命雖延長,而退休的年齡却儘量縮短,五六十歲人而仍精力充沛時,卽要叫他退出生產圈,吃閒飯,成為社會的負擔。以不到百分之五十的生產者養活超過百分之五十的消費者,試問經濟如何會起飛?可喜的是:在六百年間,科學界出了一位偉大的人物,主張「管制生命」,實行「計劃社會」。從此,人口平衡,生一個,死一個,去一個,補一個,永遠在一定的數字上盤旋。地廣人稀,物產豊富,又因科學技術進步,大量製造,消費追不上生產,經濟便一飛冲天。(久之,可能也會轉變爲不景氣嗎?)

    這個社會是一純科學的社會,人口和經濟的安排都經過嚴密的設計和規劃,依照計劃實施,萬無一失。所以,也可稱為「計劃社會」(由計劃家庭演進)。因為人人富足,故無階級之爭;因為人人平等,故解男女上下之分。從而,過去的倫理和法律觀念,都不發生重要作用。說得明顯一些,這個社會有足够的民主和科學成分,却缺乏相對的倫理因素。話雖如此,這個社會却有說不盡的妙處,爲過去人們所夢寐求之而不得者。讓我擧出幾項,慢慢道來:

    一、管制生命

    六百年前,人們限制生育,却不能使人口不增加;如今,人們推行一個管制生命的政策,使生與死的數字平衡,人口爆炸的問題,便永遠不再發生。

    先說生,生命的來源有二:(一)管生兒(tube baby),這是六百年前人們正在獎勵墮胎的時候已發明了的,經科學家繼續硏究改進,可不必再假母體,純在人造胎裡培養出來;(二)胎生兒,這是六百年前傳下來的保守方法(conventional birth)。今日(二五七四年)科學昌明,管生兒不必說了,其由胎生者(感謝醫學進步),懷胎的期間,已由原來二百八十天縮短爲六十天,大大減少了孕婦的勞累和痛苦。牛、馬、狗的懷胎都不需要如此長的期間,可以人而不如獸乎?所以生理醫學家孜孜硏究,結果,發明一種藥物,只須於孕婦身上打一針,胎兒便能於六十天內完成「製造程序」,與二百八十天後生下來的完全一樣,四肢五官齊備,尺寸重量相等,上帝所做不到的,醫師現已做到。

    所以,今日我們若要生孩子,眞是易如反掌,要生就生,要不生就不生,十分便利。要生呢,管生,胎生,任你選擇;要不生呢,胎生的只要輕輕打一針,就落了下來,與按電鈕一樣容易。管生的自然不用再提了。有人說:管生兒長大時沒有感情,但這也未必盡然,管生兒的原始種子取之於人,感情是可以培養的。按之實際生活,人類不知有多少痛苦和煩惱都是由感情而發生,感情不一定是一件好東西。人間若沒有感情,你我皆可一絲不掛,六根淸淨,何等快樂!

    再說死,死也與生一般的簡便容易;到了一定年齡而該死時,只須到衛生機關或防疫站等處所去打一針,便打一呵欠,溘然長逝,全然沒有痛苦,全然安樂。過去時代,為了「安樂死」問題(euthanasia),道德家,法學家,醫學界曾發生劇烈的爭執,眞是庸人自擾。現在,因為管制生命之故,壽終正寢,自然死亡的方式已經落伍。「安樂死」不但有其合法的地位,而且成為人生過程中一個必經的階段。以前,一個人往往臥病三年五載,受盡苦痛,然後死去,就是最快的死,也總得受一些苦楚,這是上帝虐待人類(參閱憲政論壇第五卷第十一期),如今,法律已除去一切所加於安排生命的阻礙。欲生則生,欲死則死,生無痛,死無苦;活着時,只有享樂,死去時,平安歸天。

    二、縮短成長期間

    過去,一個人自出生到長成至少需時二十年,現在,只須於其出生時打一針,便可於二年內長大,儼然如二十歲人。(牛馬狗都長大得很快)。人出生後六個月便能行走(還是比牛馬狗爲遲),八個月便能說話,十六個月便可結婚,到了二十四個月時,已發育到了頂點。只有一點,科學家不曾辦到;他們還沒有打破早生早死,早熟早謝的定律。非不能也,是不爲也。社會所重視的是生產力;人的產生是爲了物的生產。年老的人猶如年老的機器一般,效用總是滅退了。人到了四十歲已不堪大用,如繼續活着,就變成社會的負擔,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自然沒有他的地位。况且,國家的政策是求人口的固定,生一個必須去一個: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君子讓賢,理應早退。

    三、知識液體化

    過去,人類生理的長成需時二十年,知識的成熟需時更長,自小學而中學,進而至於大學,不知要識多少字,唸多少書,吃多少苦。現在,一切都反過來了。科學家發明了一種知識濃縮技術(process of knowledge condensation)將知識液體化(liquid knowledge):任何學科或知識,都可製成針劑,只須選定一門,注射一針,這部門學問便灌進血脈,輸入腦海,完完整整,絲毫無缺。自小學課程至大學博士課程都只須分期按時注射,便不費吹灰之力,得到全套的敎育。其他,如論語、孟子之類的老古董,亦皆製成針劑,一針之下,終身不忘。但是,這些「知識」,只有考古學者會去購買的了,所以銷路並不好。最流行的是自然科學技術,人們都排了隊去搶購,市上常常缺貨。知識液體化是人類最大的發明;這是精密而又精密的大工程,工廠裏僱了幾十萬專家與技師從事製造。但是知識液體化却還有二個缺點,無法克服:(一)同一學科的「知識」,只能打同一範疇的針,此之謂「同氣相求」,假如誤打另一門的針,便會互相冲銷,以後再也打不進其他的針,此之謂「異類相拒」;(二)同一學科的知識,只可打一定份量的針,大約相等於博士學位程度為止,若超過了這個飽和點,便會「知識爆炸」,非常危險。

    四、一個主義

    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都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今日的政治(二五七四年)却也不是沒有一個主義,時人泛稱之為「均富主義」,也有人稱之為「超時代社會資本主義」(supersocialist capitalism),究竟如何,我也搞不淸楚。在這個制度下,人的生命是受嚴格管制的;物資的生產和消費,亦然如此。男女無別,老幼不分,賢愚齊一,生死平衡。人口永不增加,也不減少,物產供過於求。所以,絕不會發生人口爆炸問題,也絕不會發生糧食恐慌問題。這是一個精密的「計劃社會」。計劃社會,過去也曾行過,但經幾百年的試驗,直至今日,始底於成。得來却全不費工夫。

    現在,世界各國都是物產豊富,人口分配適中,經濟不但起飛,而且是漫天飛。過去,人們常患貧窮,如今,人們都怨恨太富,每人每日只須做一、二小時工作,所得不但可供一人、一家的一天的消費,而且還有餘資可隨心所欲,購買一切奢侈物品(因大量生產故售價極廉),直到後來,市上已無我所喜歡欲買的東西了,但是我還是不能不買,因為如果大家都不買,便會釀成經濟不景氣。政府更以大力獎勵消費。一個人吃不了二個人吃的麫包,多吃了胃腸容納不下。現在醫學家可以用無痛手術,替你加裝一個或二三個胃,使你有兼人之量,或三四人之量,享盡口腹之福,藉以協助國家降低生產過剩的壓力。人們出外,總是用汽車代步,雙腿已失去過去的作用。最可嘆的是:你雖有錢買十輛八輛汽車,但你一次却只能坐一輛車。每人所有的汽車,不到二年必須換新,否則汽車工廠會關門。報廢的汽車都直接開往海中塡海。英吉利海峽已被汽車塡滿,法國與英國的陸地連成一片。房屋都建築到幾百層高,居住不成問題,你要多少空間,便可得多少空間,可惜你只有一個身體,晚上只能睡一張牀鋪。

    至於錢呢?錢太多了。若不善加疏導,可能泛濫成災。每人有用不完的鈔票,日積月累,堆成小山,存放銀行須倒貼錢,無可奈何,只得挑一黃道吉日,堆在屋前,燃一根火柴,付之一炬。爲欲維持幣値,這是最妥善的淸理辦法,政府曾予嘉獎。燒燬鈔票,在六百年前,認為犯罪,如今,却認為明智之擧。時代畢竟不同了。聞有一人生性吝嗇,愛惜鈔票,不肯焚燬,以致愈積愈多,給蛀虫咬去了一半,還剩一半,淸潔隊不願以「垃圾」處理,終至束手無策,憤而自殺。時人指之爲「通貨爆炸」的犧牲者。

    五、家庭觀念

    六百年前,人們爲養男育女,所以需要結婚,需要家室;現在,人之生死由國家管制,養育兒女的業務泰半由政府接辦,做父母的已可不負太大的責任。何况日常生活上的配備都已電氣化和機械化;哺牛乳(人乳已被淘汰),換尿布都假手於機器。甚至照看孩子(baby sitting)也借重於機器。並且,人的成長期已縮短爲二年,做父母的充其量只不過辛苦幾個月而已。

    同時,自由主義發揚,女權伸張,男女地位,在政治、經濟、法律上都絕對平等。女不依賴男,男亦不依賴女。結婚是契約關係,舊日的身分觀念已被徹底剷除。因是,結婚毋需擧行任何儀式,婚後亦毋需同居一家,任何一方都隨時可到對方家中宿夜,完全是一種「酬酢」。結婚的效力可短至二小時,長至二十年,均可隨時延長,隨時縮短,法律不加干渉。女從男姓,或男從女姓的問題根本不可能發生。法律上的理論基礎是:每人對於自己的姓名、人格、身體、及器官(包括生殖器官在內)有絕對的自由使用之權,見諸憲章,故和姦不成罪;强姦,如未成傷,以妨害自由論。這個觀點,日本等少數國家在六百年前早已施行,當時有人指日本爲「淫國」,今日却爲世界各國所接受,大家都讚揚日本有先見之明,開法界之先河。

    傳說,在崑崙山深谷裏,有一落後而被遺忘的部落,聚族而居,與外界不相往來。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上要事父母,下要養妻兒;男女有別,長幼有序;有貧富,有高下;社會、政治、經濟上地位皆不平等。人與人間講忠孝、重信義;恩怨必報,喜怒哀樂形之於色。其中一位老人曰:「天地造物,五花八門,物物相異;樹上萬千片葉子無一相同。人有男女、老幼、賢愚、貧富、人之情也。唯其如此,故彼此會互相比較,互相汲引,甚至互相爭鬥;然後有哭,有笑,有悲歡離合可歌可泣的故事;然後有文學,藝術,哲學;然後有歷史;然後有文化!」

    有一位好奇之士,聞悉這一個「活的」歷史博物舘,不惜跋涉萬里,前往觀光,到了其地,雖覺其物質文明低落,生活條件太差,行路要靠自己的二條腿,但他却留連不肯離去。他說道:「在這裏,我才發見了人的價値。」

 

回《科幻單篇》